陳凡
【摘要】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適應新時期教學需求的校園是教育資源利用高效化的載體。然而受到周圍環境以及自身原有規劃等多方面局限,往往無法進行有效的改擴建。因此將城市更新與校園改擴建相結合,從不同層級思考如何使校園有機更新,應對教學理念的發展改變。本文以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改建及修繕項目為例,從城市風貌、校園架構、教學環境、多期規劃等方面探討校園改擴建策略,為今后的校園更新提供有力借鑒。
【關鍵詞】城市更新;教育建筑;改擴建
1、引言
城市更新可定義為通過對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應性的重新梳理,使城市土地得以合理再利用,優化功能資源,提升區域品質。本文以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改建及修繕項目為例,將城市更新與校園改擴建相結合,通過對校園改擴建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基于城市更新的校園改擴建規劃策略,從而達到校園承載力最優化及教育資源利用高效化,實現社會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現狀問題
澄衷高級中學位于虹口區中心城區,是上海市一所著名的百年老校,1900年由清末企業家葉澄衷出資創辦,開創國人自主開辦班級授課制學校先河。后歷經多次整改,現為上海市區重點中學,共有2200余名學生。校園東側有高層酒店、高層住宅區及老舊低層居住區,西側主要為老舊里弄居住區及多層居民樓,北側緊靠唐山路小學,南側為工地。周邊環境復雜,施工條件苛刻。
2.1 內部問題
2.1.1 承載力不滿足周邊對教育資源的需求
由于處于城市中心城區,周圍居住區成熟,學生人數較多,現有校園承載力已經超負荷,教學容量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學校擴容迫在眉睫。
2.1.2 空間不滿足使用要求
學校現有教學空間少,普通教室嚴重不足,多數教室成東西向布局,不滿足現行規范要求。建筑群多建設于九十年代,室內通道疏散寬度和疏散距離不滿足相應消防規定,存在安全隱患。目前學校操場為不標準跑道,除澄廳作為風雨操場使用外,校園內缺少活動空間,特別是大空間活動區域。現狀校園綠地率僅為7%,多為細碎綠地,整體環境堪憂。現僅有一個地下停車庫,停車面積不足,地面存在占道停車情況,干擾了學校運行效率。
2.1.3 建筑雜亂無序
因擴容需求,校園進行多次加建。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建筑群布局及功能出現拼貼式格局,建筑語言混亂無條理,教學流線冗長。校園區內有一座建于三十年代的歷史建筑世美堂,原為三層青磚建筑,現加建為四層,外立面整體改變,損毀嚴重,已經失去了其作為學校歷史見證者的作用。校園內建筑群雖滿足建筑間距要求,但園區無法形成消防環道,存在一定的消防隱患。
2.2 外部矛盾
校園周圍主要以老舊小區為主,建筑多為三十年代老里弄,建筑密度大且整體質量較差。存在學校和居民區間相互噪聲影響問題。同時因其緊鄰學校,導致未來建設時學校基坑圍護和施工難度大。校園西側多處區域與居民區之間無明確分隔圍墻,存在安全風險。地塊周邊多為面寬較小的支路,交通壓力較大,而學校在原設計時并未考慮家長接送車位的設定,在上下學期間造成交通堵塞,居民生活不便。
3、城市更新導向下的校園改擴建規劃策略
校園改擴建應以校園承載力最優化及教育資源利用高效化為目標,以園區內教育資源布局最優化為核心,以有機更新為手段,彈性規劃,對內梳理空間結構,植入現代教學所需功能,實現軟硬設施相適宜,提高自身運行效率,增強教育競爭力;對外推行基礎設施分時共享,強調鄰里關系和諧,注重城市風貌協調,提升片區環境品質,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3.1 尊重城市風貌
應從城市風貌層面進行改擴建項目的規劃。以城市更新為導向,尊重城市肌理,與周圍建筑協調,保持區域序列感完整,帶動相關城市板塊有機更新,適應城市發展功能需求。同時建筑形式、顏色和風格應符合教育建筑特色,打造區域地標性建筑,成為校園規劃建設標桿。
3.2 重塑校園架構
從整體規劃層面對現狀拼貼式空間架構進行梳理重塑,從功能結構完整的角度對功能進行重新布局,并對缺失的功能進行植入補充。措施上對老舊建筑進行甄別拆除,對質量尚可的建筑進行結構加固及空間調整。在保證教學功能完整的基礎上,以教學資源利用最大化為目標,重塑校園空間結構,實現不同分區間彼此緊密相連且不過度干擾的清晰新布局。
交通流線架構的梳理同樣是改擴建中的重點。校園與城市之間的交通形式主要為人流和車流,且具有特定時間流量集中的特點。應從區域層面重新確定校園出入口數量、位置及性質,并留有適當的緩沖空間,避免改擴建后學校仍為城市交通的堵塞點。對內交通則主要為人流和物流,應避免兩者互擾,保障校園內行走安全。同時人流分為教學及生活流線,應實現分性質分時段人流路線合理,縮短交通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3.3 優化教學環境
校園是學校文脈的載體。優美的校園環境及濃厚的人文氣息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校園的改擴建應在教學空間、校園景觀、歷史文脈、綠色節能多方面進行重點設計。保留建筑改造修繕,滿足安全規范要求,同時優化建筑形象與新建建筑協調。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更新,重塑歷史面貌,實現學校歷史文脈傳承。強調綠色校園,應從規劃布局、建筑設計、材料選型、能源使用等方面控制,實現全周期的節能減排。
3.4 一次規劃,分期實施
校園改擴建是基于原有局促的用地空間,并通過規劃調整適當增加用地而重新規劃布局的。因此,校園規劃應配合教學功能輕重緩急,結合城市更新節奏,合理安排建設步驟,做到一次規劃,分期實施,保障學校在不同建設階段可正常運行,實現近期遠期規劃結構完整,且階段內獨立使用完整。
4、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改建及修繕項目規劃
4.1 整體規劃推演校園承載力
從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出發,以合理的城市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應性為前提,重新核定學校的建設指標及容量。根據核定的班級數量的總建設指標,結合學校特色教學需求,對教學及輔助用房、行政辦公、生活用房及附屬用房的指標進行測算。對保留建筑進行梳理,基于規范要求分析其可置換承載的教學功能并測算其可承載容量。而其他功能則通過新建建筑進行完善。
4.2 多階段建設規劃
雖然校園改擴建受到園區用地局促和保留建筑位置的限制,仍應盡可能實現空間布局最優化,保障教學高效運行。結合城市更新節奏,考慮不同階段獨立使用更完整,最終形成三個功能分區:高中教學區、特色教學區及初中教學區。三個片區根據城市更新節奏按建設時間依次為Ⅰ期、Ⅱ期和Ⅲ期。
4.2.1 Ⅰ期規劃
Ⅰ期用地主要為現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校園用地。由于多棟教學樓質量較差且教學空間不滿足使用,多項因素統籌考慮,最終決定將學生遷移出校園進行Ⅰ期整體建設,縮短建設時間。Ⅰ期建設后可滿足高中教學的需求,同時預設初中教學所需部分教學功能。對現有建筑進行重新規劃,拆除南側已棄用的教學樓、運動場及北側原唐山路小學教學樓,對李達三樓及澄廳進行改造加固,對世美堂進行修復性建設,最后新增南樓及地下活動場、北側角樓和鐘樓。最后,在李達三樓和角樓之間設置首層架空連廊。功能上重塑布局,形成南側普通教學區域,中間運動區域,北側素質教育區域。李達三樓原為普通教學區,但因多為東西向教室,現改造為實驗樓,而高中普通教學單元則放置于新建的南樓。北側角樓主要為公共教學及專用教室,同時設有圖書館、食堂及多功能會議室。澄廳保持原樣為風雨操場。世美堂原為加建的計算機教室,改造修繕后恢復歷史原貌,成為學校校史館和歷史基石。考慮用地緊張,新建操場及地下活動空間,滿足學校體育活動需要。其東西兩側設有下沉庭院,即解決整體地下空間通風、采光的問題,同時為連接Ⅱ期和Ⅲ期預留接口。
內外交通結構也重新梳理,將北側設為校園主入口并設置家長接送車位,人行出入口則設置在南側,盡量分散人流。同時除原保留的北側機動車出入口外,西側設有另一個機動車出入口及后勤出入口。消防車則通過南側進北側出,結合操場在校園內形成消防環道。
4.2.2 Ⅱ期和Ⅲ期規劃
Ⅱ期和Ⅲ期為遠期規劃。
Ⅱ期位于東側,為新建特色教育培訓綜合體。配合澄衷新時期的名校發展戰略,打造上海市特色中學,使之具備面向公眾的特色學校教育培訓功能,設有模擬證券、模擬法庭、3D打印等特色課程教室。考慮Ⅱ期有對外開放的需求,單獨在東側設置出入口,通過在Ⅰ期連接的下沉庭院設管理口保障校園安全。
Ⅲ期為新建院落式初中普通教學單元。與南樓一同形成普通教學區域。與地下運動場可通過下沉庭院獨立連接,保障高中教學與初中教學獨立分開又緊密相連。三期建設完成后,功能相融合,總體滿足澄衷中學完備的教學功能需要。
4.3 最終實現目標
4.3.1 城市區域秩序重塑
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作為城市重要的基礎設施,其改擴建規劃注重相關區域的城市更新需求,與之協同發展,保證區域序列感的完整。校園重新規劃后,重塑街道建筑形象,整體語言完整,架構清晰。整體建筑群落主次分明,新老建筑間協調統一,建筑語言莊重嚴謹。新建筑采用紅磚材料,既體現教育建筑特色,又與老建筑互補體現虹口歷史特色,與片區內老建筑相呼應,成為虹口區新的教育名片。
交通結構重塑,改善了校園內部道路架構,明確不同功能主次出入口,實現人車流有效分離。同時在北入口設置內凹型停車接送區,避免亂停亂放現象,緩解特定時間段的周邊道路交通壓力,解決交通堵塞問題。
4.3.2 教育資源利用最大化
基于區域總體教育規劃,整合教育資源,節約社會成本。優化功能布局,根據不同功能對空間的要求不同,將其置于適宜的新老建筑中,使可用空間最大化。考慮校園用地局促,充分利用地下空間與屋頂空間,盡可能增加活動區域。將體育大空間設置于操場的半地下空間,南樓和角樓屋頂設置屋頂花園,增加戶外活動交流空間。建筑群間增設風雨走廊和連廊,各教學空間可全天候連接,保證學生安全,節約交通時間,校園高效運行。
4.3.3環境優化品質提升
北側作為學校主入口,是學校形象的重要體現。角樓建筑立面端莊挺拔,與李達三樓新增的外廊交相呼應,與鐘樓共同圍合出一個尺度宜人的校園主入口,以鐘樓為中心設有反射水池及中心景觀,極具引導性,提升學校形象。建筑群使用同一外立面語言且具有變化性,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打破校園建筑單一枯燥的印象。校園現狀綠地率較低,改擴建后增加廣場空間及中央綠地空間,設置屋頂花園,建筑外立面設置豎向綠化,盡可能增加校園綠化空間。紅磚建筑與綠色景觀交相呼應,具有很強的沖擊性,體現校園莊重中活潑的氛圍。
注重歷史文脈的傳承,恢復世美堂的歷史風貌,重建校園地標鐘樓。作為學校歷史基石的世美堂修復后改為校史館功能,風雨走廊作為歷史主題戶外展示區與世美堂相呼應,增強學生對學校的了解。將原有的老校門移至南樓入口,作為校園人行主入口形象。原有的葉澄衷銅像和千禧鐘則移至世美堂前集中綠地內。將文化小品與景觀環境相結合,體現澄衷厚重的人文氣息。
校園建筑群與環境結合形成庭院圍合,既可保障私密性又可調節微氣候。綜合采用被動式節能技術,建筑多為南北向,主體建筑地上部分通過設計外窗來獲得充足的陽光和自然采光,地下部分下沉庭院通過設計玻璃外窗,從而有效改善地下空間的通風和自然采光,減少能耗,提高室內環境的舒適度。校園內實現雨水收集利用,在場地的周邊角種植大冠幅喬木,收集的雨水沿著設計路徑流經觀賞草的根部,創造根系凈化可能。利用植物材料沿立面或構筑物表面攀附、固定、貼植、垂吊形成垂直面的綠化,改善生態環境,將雨水收集從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突破,減少建筑能耗。
結論:
校園的改擴建往往周邊環境復雜,建設條件苛刻且受到相應區域城市更新的進程限制。本文以上海市澄衷高級中學改建及修繕項目為例,將城市更新與校園改擴建相結合,統籌考慮城市總體資源布局、校園現狀和區域規劃條件,從城市風貌、校園架構、教學環境三個方面提出校園改擴建規劃策略。同時配合城市更新節奏,結合教學需求,多期規劃及建造,保障統籌規劃下不同階段教學功能結構完整且階段內可正常運行。最終建設完成后實現校園承載力最優化及教育資源利用高效化,形成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鑒于所有的校園改擴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整體規劃中仍應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彈性規劃,以保證規劃可根據教育模式變化而調整,才能真正達到校園改擴建的有機更新,實現校園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冀現,王玉平.談高校校園改擴建中的共生與生長策略[J].山西建筑,2012,38(24):6-7.
[2]闞斌,楊旭東.基于再生思想的高校校園建筑改擴建設計原則探究[J].工業設計,2017(0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