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祥


【摘要】針對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的創新進行分析,分析了如何進行空間功能創新,內容有:營造可參與性,建立可識別性。同時還研究了公共建筑設計外部空間功能的創新,內容有:創造效益經濟功能、綜合創新城市功能、延續歷史文化功能。希望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分析,可以為公共建筑設計創新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公共建筑;空間功能;可識別性;效益經濟功能
當代城市的公共建筑在空間功能創新上還未實現較好效果,若使得空間功能創新發展,需要從建筑設計著手,同時要從整個建筑的各方面去分析,對公共建筑空間進行具體設計,其和普通建筑設施功能層面存在相對顯著的差異,這就促使空間設計之間存在相對明顯的差別。針對公共建筑空間功能進行創新,如果有必要則應當針對空間、已設計建造空間等進行詳細分析。如,外部空間功能在創新過程中,需要將經濟性能作為基礎性內容,同時還需要將城市性能當成基礎,進一步提升公共建筑設計工作的順利開展。
1、公共建筑設計空間功能創新
1.1 營造可參與性
空間重要性始終被建筑設計人員所關注,設計師需要清晰的了解到,不同的空間感受會給人的行為帶來一定影響[1]。例如,存在較多大型商場,會在明顯空間位置放置一些植物,將這些植物設計成可進入或者可裝飾性的綠色,這種設計方式,能夠幫助人們放松心情。此外在商場的四周可能會放置一些特定商業業態特色商品,對人們起到較大吸引作用,為空間創新提供幫助,這種情況下,能夠為人們創造一種新型的空間形式,吸引更多人流。
1.2 建立可識別性
古往今來,一些優秀和獨特的建筑空間效果, 能夠展示出讓人驚嘆的環境,人們在建筑設施營造一個空間的時候,人們的情緒可能會間接受到影響。故而,在開展建筑設計過程中,相應設計人員必須要對不同空間屬性和特點等進行深入挖掘,重點把控空間尺度,同時還能夠對建筑材料進行恰當的應用,這不但能夠在空間形式上,帶來較強的美感,并且還有要建立起相對獨特的可識別性。空間可識別性就好比建筑的靈魂,為建筑帶來的了生命。對于觀者而言,也提高了可識別性,讓觀者產生更加強烈的體驗。
1.3 可轉換空間模式
對于復合空間而言,對其進行具體設計過程中,能夠促使人們對于空間功能上存在的多種需要得到充分滿足,而對于這一空間形式來說,可以達到人們對于公共建筑多種功能轉換的需要。例如,在相應的設計比賽場館,建筑不僅要充分滿足比賽過程中的觀看需要,同時在賽后還能夠實現功能的轉換,促使其擁有較高的自我創造機能。如果比賽結束之后,針對不同臨時性設施進行拆除,針對場館實施適當改造,并且對功能做出適當轉換,適當增加健身和展覽、餐飲、團建、休閑等各項功能,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實現復核空間功能得到進一步轉換,促使不同資源得到合理應用,確保場館后的運營,實現自給自足。(圖1)
2、公共建筑設計外部空間功能的創新
2.1 創造效益經濟功能
經濟對于建筑而言,屬于支撐性內容,存在諸多建筑師認為良好的建筑一定要有經濟的支撐,但是這一觀念并不適用于任何建筑。針對外部空間功能進行創新過程中,能夠創造更高效益。例如該地區必須要建設一所小學,當對工程造價進行預估期間,我們會發現,現有資金無法讓小學建設得到滿足。但是設計者將經濟限制打破,將現有資源進行充分應用,同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空間,雖然小學建設和當地民用建筑之間存在的差異不大,但是很容易判斷出它就是學校,這就充分體現了它的功能屬性[2]。
2.2 綜合創新城市功能
公共建筑屬于一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建筑不但要充分滿足內部功能需要,并且還需要承擔起城市的形象義務[3]。公共建筑的內部設計以及外部設計都是城市公共空間當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建筑設計質量對人和人、人和城市的相互感受帶來一定的影響。對此,對公共建筑進行具體的設計以及創新就構成中,將城市環境作為基礎。地標功能屬于建筑的綜合功能體現,公共建筑本身的性質就是如此,存在極強的影響力。而這些影響力是其他類型建筑所無法達到的。而這些公共建筑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超大體量或者重要標識,對城市整體精神面貌帶來影響的,它逐漸成為對城市帶來影響的載體,同時也屬于歷史以及地域文化的有機組成內容。
當下,一些城市通過借助建設高層辦公建筑,促使空間得到最大化利用,有效節省土地資源。這就給人們帶來巨大空間以及全新的生活體驗,與此同時,其逐漸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高層公共建筑的體量巨大,設計經常會體現出城市的文化特色。站在高層公共建筑角度進行分析,對于城市整體輪廓帶來一定影響。在城市當中,不同建筑物的外延邊線可以形成城市建筑最高點連接,新城虛擬形式的外輪廓,進而形成城市整體外輪廓形象。針對高層建筑而言,借助城市輪廓,能夠對城市文化特征進行充分展開式。對此,現代社會上存在諸多城市整體形象,能夠充分體現城市價值功能。
2.3 延續歷史文化功能
對建筑進行具體設計過程中,體現出了較強的歷史文化功能,部分公共建筑存在一定公共性,與此同時,對于國家以及城市而言,也起到一定的代表性作用,設計當中滲透一定的文化特色是十分必要的。文化特色對于每個城市而言,或者每個國家而言,都是經過長時間歷史發展而形成的,這就代表著一個區域的元素,同時環境屬于文化的載體,而建筑業是一個城市環境的組成部分。充分繼承城市的文化特色,并且創造活躍的文化氛圍,在公共建筑中屬于重要元素,同時也是歷史文化形成的重要媒介,屬于城市的有機組成。在位置上、尺度上以及細部上都可以給城市歷史文化帶來極大影響。對于這些因素而言,他們會共同形成傳統建筑的逆向抵觸,這和原有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矛盾[3]。怎樣才能夠在具體 創新過程中,對原有文化進行保留,同時進一步發展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中的一項主要問題[4]。將歷史文脈作為主導內容,對公共建筑進行創新設計,極大的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而傳統建筑在形成以及演化期間,會因為自然環境、社會狀況、風俗習慣和審美趣味等方面的因素帶來影響以及制約,這就讓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和建筑外觀等展示出多種形式[5]。
結語:
公共建筑功能和形式正在不斷創新和發展,空間功能也在不斷順應時代的發展,空間功能的創新已經成為城市公共建筑發展過程中的一種必然現象。而對于建筑設計而言,設計人員應當站在外部和內部兩方面角度進行分析,做出大力創新,并且還需要充分考慮到建筑的具體使用方向,以此空間創新方式,才能夠促使人們對于公共建筑的需求得到滿足,最終促使人們在空間功能當中獲得一定的歸屬感。
參考文獻:
[1]韓冬青,顧震弘,吳國棟.以空間形態為核心的公共建筑氣候適應性設計方法研究[J].建筑學報,2019(04):78-84.
[2]鐘中,楊晴文.高密度城市背景下公共建筑開放空間設計研究——以北上廣深港為例[J].住區,2019(01):138-149.
[3]賈小葉.既有社區公共建筑改造為養老建筑的設計探討[J].中國勘察設計,2018(08):88-90.
[4]卞春曉.面對教學模式更新的高校教學建筑環境設計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5]魏常榮.城市公共空間與建筑的關系分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4):252-252.
作者簡介:
馬金文,1986--,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