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煒
縱觀2017、2018、2019三年各省或全國高考作文試題,我們可以看到,在任務驅動型作文這一大的框架下,命題專家在不遺余力地做著探索與創新。 在這三年來的任務驅動型作文題型中, 組合型材料作文因其在寫作中能生成靈活多樣的組合立意,有效地反套題,反宿構,能客觀地檢驗學生現場寫作素養與能力,全面地體現語文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要求,而備受命題專家及一線教師的關注與喜愛。
本文將就組合型材料作文呈現出來的特點, 結合本人教學中摸索來的一些經驗,談談如何繞開誤區,正確解析,有效地教學這一新的作文題型。
在解析組合型材料作文之前, 我們要先明確任務驅動型作文中的組合型材料作文與新材料作文中的多則材料作文的區別, 后者指作文題中提供了兩則或兩則以上材料,考生對材料逐則分析,比較分析,最后綜合歸納提煉出恰當的觀點。 在寫作上多則材料的作文要求考生從整體上把握材料, 并沒有提供給考生自由選擇及組合的空間,從而限制了考生的想象力,學生作文的立意較單一、貧乏,這也是多則材料作文一直為出題專家及一線教師所詬病的地方。
相較而言, 組合型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一般有五則以上, 要求在給出的材料中選擇兩到三條進行組合立意,學生作文立意的選擇更廣。 學生能寫作出合乎自己認識及寫作能力的立意, 作文完成度與有效度比多則材料作文來得高。
一般來說, 這幾年出現的組合型材料作文大體有以下五種類型:1.詞語(領域)的組合:2017年全國卷Ⅰ,從十二個關鍵詞中選擇兩三個;2. 名言的組合:2017年全國卷Ⅱ,從六句名句中選擇兩三句;3.觀點(態度)的組合:2018年福建省質檢,回鄉青年閑聊話語,以其中兩三條話語為基礎確定立意;4. 事件的組合:2018年全國卷Ⅰ,“時光瓶” 留待2035年開啟,2019年全國卷Ⅱ,五個特殊年份事件的寫作;5.單個概念多角度詮釋的組合:2019年初福州質檢卷,各個名人對青春的定義。
在2017年全國卷Ⅰ作文題中有明確提出 “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 在之后的全國高考組合型材料作文中,雖然都不再出現這一提示,但研究后可以發現這“有機的關聯”五個字恰是組合型材料作文題中審題立意的關鍵。 如果寫作者只是將選擇出兩三個詞、句(概念)分段展開詮釋,這樣堆砌式寫作雖然也能完成寫作要求,文章卻少了邏輯關聯。
所謂有機的關聯, 就是要全面把握材料的各個信息之間的關系,吃透材料內涵,明確材料主題,在兩三個詞、句(概念)中概括出一個共同點。 運用歸納思維,抓住各個詞、句(概念)的共同特征、性質,得出一個普遍概念;然后對普遍概念進行價值判斷得到中心論點。形成有機的關聯的最高境界是在概念“對立”中尋找到“統一”。 在看似矛盾的相對、相反的詞、句中,找到相同點、相通點,作求同求異的分析,論證說理。
以2019年全國卷Ⅱ作文題為例, 試題材料由五則組成,材料一的關鍵詞為“愛國救亡”;材料二的關鍵詞為“投身于祖國建設”;材料三的關鍵詞為“學好科學,報效祖國”;材料四的關鍵詞為“接棒五四,強國有我”;材料五的關鍵詞為“慰問功勛、接續奮斗”。 縱觀五則材料之間的“有機關聯”為:奮斗。 含義是:在中華民族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要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斗。
試題命制充分發揮作文的積極導向作用, 啟示考生認識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百年歷程中青年的作用,點出中國青年與歷史、國家、民族的關系。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使命擔當, 中國青年要為時代發展、民族富強而努力奮斗。 青年要心系祖國、民族,與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同進步。 弘揚時代主題,切合當前的號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當然以上的分析與理解是材料本身就呈現出來的, 寫作中還要在這份分析與理解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特的思考, 切合自身的情感體驗,才能表達真實而積極的人生愿景。
學生選擇寫作第一個任務, 就不必進行材料的組合寫作,而如果學生寫作后四個任務時,既可以單獨就這一任務要求展開寫作, 也可以與前面的材料進行組合寫作,最多會產生出幾十種潛在的組合關系。 這看似更復雜與紛亂, 卻是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余地和施展空間,特別是選擇寫第四、五個任務的,必然要回顧五四百年或建國百年的風云, 作文的歷史文化含量必然較為深厚。 不過學生對五則材料間有機關聯合理分析,明確材料下方的任務指令,作文就不會陷于歷史事件的羅列及毫無立意的抒情了。 所以在分析完材料的有機關聯后,我們還要明確一下寫作的任務要求。
寫作的本質是交流, 任何一次寫作行為都可以看作是一場特定語境下的對話交流。 如果沒有了目的,作文似個人的囈語空談,寫作變得毫無意義。 長期以來,作文寫作就存在著無目的、無對象的寫作的弊端。 這一問題不是學生寫作造成的, 恰恰是作文命制中的指向性要求不明造成的。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出現解決了這一弊端。
在任務驅動型作文中, 學生首先要分析的是材料下的任務。 一般來說,寫作都事先要明確任務寫作要素有五項, 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以下圖表來完成一這環節:

序號 寫作要素 寫作意識 寫作要求1 誰來寫 寫作主體(角色意識) 選擇敘事或議論的人稱2 寫給誰 寫作對象(對象意識)場合、 語氣,對方的疑惑、意見3 為什么寫 寫作目的(材料意識)明確材料給的觀點與范圍4 寫什么 寫作話題(主題意識)通過對材料的分析與組合形成寫作的觀點5 什么形式寫 寫作話題(主題意識)通過規范的格式、 句式、用語等寫作
即學生在明確了材料的有機關聯, 選擇了明確的任務后,還要據材料下的任務,對主體、對象、目的、文體等交際語境要素分析,作出自己寫作的構想與設計。
以2019年全國卷Ⅱ作文題為例, 運用以上的表格可以很快速地分析出該作文題中的要素:

序號寫作要素 任務五任務一 任務二 任務三 任務四1 誰來寫青年等 參加游行的人 新生 收看大會的人 青年等2 寫給誰 青年學生 家人 同學 自己等 百年功勛人物“百年中國功勛人物”的國慶節慰問4 寫什么 愛國救亡3 為什么寫參加五四集會參加開國大典慶祝游行參加新生開學典禮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慰問功勛、接續奮斗5 什么形式寫 演講稿 信 信 觀后感 慰問信投身祖國建設學好科學,報效祖國接棒五四,強國有我在中華民族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要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斗6 有機關聯
有了這樣的分析, 學生就能很好地捕捉住各個材料之間的異同與關聯, 使文章扣緊材料時又有統一的邏輯關聯。
總的來說, 組合型材料作文需要考生能更明確自己的寫作任務和中心主旨,有更寬廣的視野。 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主動出擊、深度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