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作為一名經濟學研究者,筆者的研究重心集中在國際金融、國際經濟領域。筆者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消除民眾對經濟學的疑惑。很多民眾認為經濟學太數學化,太艱澀難懂,加上部分經濟學家對經濟、金融事件的是非多含糊其詞,令經濟學這門學科成為了無數人挖苦的對象。
筆者所做的另一方面工作,是對國際經濟、金融未來發展趨勢做出判斷,通過分析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以及國際投機者的用心、布局與準備行動的方式、步驟,推動民眾站在更理性的角度上,重新審視曾發生過的危機和困境,以及準備好迎接更加驚心動魄的明天。
筆者從事這些工作時一直有一種疑慮,即以西方經濟學理論來解釋西方世界發生的事情,總有一些鸚鵡學舌和“非主流”的感覺,在世界經濟領域的舞臺上,總是“西風壓倒東風”,中國經濟學者的聲音、預測、理論經常被選擇性忽略,占據主導地位的始終是西方經濟學者。
近10年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轉變。2008年之后,全球經濟復蘇乏力,西方國家不但自顧不暇,亦難尋拯救世界經濟良策,凸顯當前由西方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已難奏效,亟須變革。與此同時,中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逐年增加。中國主動希望去了解全球發展趨勢,更加深入地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融合及文化交流,更加注重穩定和完善國際金融體系,以此了解各國人民所需,了解世界經濟發展所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的方案、經驗、技術以及商品和服務,正為陷入泥淖的世界經濟配出良方,中國經濟學者的聲音也逐漸獲得了世界經濟學界的重視和認可。
一些過去主要發表或引用西方經濟學者文章或觀點的期刊,開始更多地引用和發表中國學者的文章或觀點,一些以前主要邀請西方經濟學者的論壇更多地有了中國學者的位置。由中國提出或加以完善的概念,比如“移動支付”“智慧城市”開始被發展中國家當做可資借鑒的經驗,其學習之熱忱,是筆者曾親身感受過的。
不僅中國學者受到重視,中國高校的研究機構也日益受關注。筆者前兩個月收到來自哈佛大學一名白人女生的信息,詢問能不能來筆者所在的研究院工作,希望進一步了解“一帶一路”并學好中文。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可以說,強大的祖國是中國學者向更大成果邁進的后盾。相信中國學者們將在與世界各國互學互鑒的基礎上向更高的學術成果邁進。▲
(作者是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