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同學們好,國學講堂又與大家見面啦。今天我為大家帶來一個“亭林治學”的故事,一起來讀一讀原文吧。
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1. 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出外游歷。先生,指顧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愛國志士)。
2. 載:馱,運載。
3. 厄塞:險要的關口。
4. 曲折:詳細情況。
5. 徑行:直接行走。
6. 無足留意:沒有值得留意的事。足:足以,值得。
這篇《顧炎武治學》節選自《亭林先生神道表》,作者是全祖望。所謂“神道表”,指的是鐫刻在逝者墓前石碑上的銘文,一般以記載逝者生前事跡為主。“亭林先生”是顧炎武的尊稱,所以,這是一篇記載顧炎武生平事跡的傳記文。
文章大意如下:凡是顧炎武先生出游,都會用兩匹馬、三頭騾子馱著許多書籍跟著。到了險要的關口,就叫來退伍的老兵和差役,詳細詢問這里的情況。有時發現對方所說和自己平日里聽到的不一樣,先生就回到旅店里打開書本核對校正。有時走到平原曠野之中,四下沒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馬上默默記誦各種經典的注解;偶爾有遺忘的,等到了旅店里就立刻打開書熟讀復習。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儒學大家,也是一位愛國志士,曾親自參與過抗擊清軍的戰爭,“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慷慨激昂的壯語正是出自他口中。顧炎武反對死記硬背、尋章摘句的迂腐儒學,主張注重實地考察、重視實際應用的治學態度。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游歷四方,深入考察底層人民的生活,把所見所聞同書本上的知識相結合。遇到有矛盾不合之處,還大膽地對書本進行校對改正。這樣求真、務實的治學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圣人們的教誨很好地體現了“讀書學習”和“實踐思考”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要想做好學問,既要從前人的智慧——經典書籍中汲取營養,也離不開結合自身所見所聞的思考和實踐。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清代文豪紀昀(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叫劉羽沖的書生,家住滄州,性情孤僻迂腐,崇尚古代的一切,言必稱古代規章制度,對當下的社會滿腹牢騷,很不討人喜歡。
有一次,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法書,如獲至寶,足不出戶,伏案苦讀了整整一年,自以為已經讀熟讀透,了然于胸。于是劉羽沖逢人便自夸可統領十萬兵馬,用兵如神,戰無不勝。恰逢此時有一伙盜匪侵襲鄉里,劉羽沖立刻信心滿滿地自己組織了鄉兵,有模有樣地操練起來,要去清剿這伙土匪。然而劉羽沖只是個文弱書生,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他組織的鄉兵們紀律渙散、士氣低迷、裝備簡陋,根本無法和心狠手辣的盜匪抗衡。除此之外,劉羽沖的指揮戰術完全照搬古代兵法書里的記載,不知變通,根本無法應對現實中瞬息萬變的戰局,所以,結局可想而知——劉羽沖的鄉兵們或被殺、或被擒,幾乎是全軍覆沒。
自那以后,劉羽沖很是消沉了一陣子。但這次打擊并沒有能讓他幡然醒悟,認清自己。沒過多久,他又得到了一本水利方面的古書,推崇古法的劉羽沖又振作了起來。他苦讀了一年,自以為掌握了治水的訣竅,可以把千里之地灌溉成沃土。于是他興沖沖地跑去找到州官,畫了示意圖,詳細解說。州官也認為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欣然同意,劃了一個村子,讓劉羽沖試著推行他的水利之法。然而社會在發展,生產力在進步,地形地勢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化,千百年前的治水方法怎么可能在今天也暢行無阻呢?生搬硬套書本的劉羽沖又一次闖了大禍——他的溝渠才剛剛挖成,大水來襲,還是淹沒了整個村子。
接連兩次失敗的打擊終于徹底摧垮了劉羽沖的信念,他從此一蹶不振,經常自言自語:“古人怎么會欺騙我呢?”一天說上千百遍,郁郁寡歡,不久便去世了。
其實,古人真的欺騙了劉羽沖嗎?與其說是古人欺騙了他,不如說他是被自己的迂腐和頑固所蒙蔽了,自以為讀過兩本古書就能一步登天,成為沙場名將、水利宗師。但他不知道的是,古人所記載在書本中的知識是珍貴的、值得學習的,但絕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不經過實踐的檢驗和打磨,也不過是故紙堆中的陳規舊制而已。無論是行兵布陣的戰術,還是引流灌溉的水利之法,都要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否則,不僅不能利國利民,反而會延誤時機、釀成大禍。劉羽沖的本心和出發點是善良的,可惜他沒有認清這個道理,害人害己,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