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生
2019年10月17日,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出席了著名數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丁石孫的遺體告別儀式。丁石孫真是極盡哀榮。
丁石孫(1927.9.1-2019.10.12)原名丁永安,江蘇鎮江人,192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38年進入上海南洋中學開始接受新式教育。1944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不久轉入數學系學習。
1948年插班考入清華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52 1984年,歷任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助教、講師、教授,數學系副主任、主任;其間,1982 1983年在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進修。1984年后,歷任北京大學校長,民盟中央副主席、常務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歐美同學會常務副會長、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名譽會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名譽會長。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學評審組副組長等職務。
丁石孫是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政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教育文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丁石孫作為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和教育家,長期從事數學教學與科研工作,在代數、組合數學、數論、數理邏輯及橢圓曲線理論等方面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他重視教學工作,功底扎實,授課藝術廣受贊譽,在4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先后開設過20多門課程,編寫或與人合著了《解析幾何》《高等代數》《代數學引論》等多部專著和教材。其中《代數學引論》在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評選中被評為國家級特等獎,并入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
丁石孫在數學哲學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所數學史研究生張祖貴合著的《數學與教育》對數學方法論在人的思維方式形成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思考,對數學在科學和人類文化及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作出一系列系統性闡釋。
丁石孫數學造詣深厚,先后當選為北京市數學會理事長和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
丁石孫在1984-1989年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堅決擁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推行蔡元培先生所倡導的科學、民主的校風和學風,提出把北京大學辦成世界第一流大學的目標,在學校的教學、科研與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了多項成效顯著的改革。他把教學放在優先位置,鼓勵教授講大課,大力提升教學質量。他反對急功近利,重視基礎學科的教學和研究,主張只有在堅實的基礎理論研究之上才可能有真正的創新創造。他積極推動北京大學與世界著名大學交流合作,適應國際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成立了一批新的系所和跨學科研究中心。
著名學者季羨林曾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上感慨道:“在北京大學歷史上,有兩位校長值得記住,一位是‘北大之父蔡元培,另一位就是丁石孫。”
在擔任北大校長期間,丁石孫經常騎著自行車在校園中穿行,學生見到丁石孫,隨時可以攔住他,對學校提出各種建議。丁石孫的電話號碼是公開的,有一次,一個學生給丁石孫打電話,抱怨北大食堂太差,把丁石孫臭罵了一通。10多年前,丁石孫在接受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的訪談,回憶自己在北大任職校長的經歷時說:“我說最得意的一點就是我當了多少年校長,學校里沒有人認為我是校長。”“誰也不把我看成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這是我很大的成就。”
在任校長期間,丁石孫先生以其高尚的人格、正直的作風,在有幸承蒙其教諭的莘莘學子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而在燕園之外,作為聲名在外的“名校長”,丁石孫先生也影響了諸多同為教育工作者的后輩,樹立了垂范后世的教育楷模。
20世紀在中國土地上產生的知名校長中,蔡元培在亂世當中種下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火種;張伯苓發出了“救國須改造中國,改造中國先改造人”的急呼;竺可楨給學生留下了“將來畢業后要做什么樣的人”的天問。他們留下的精神遺產,都有其各自的獨到與不同之處,但他們身上都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共同點,那就是把將學生培育成社會的有用之才放到第一位,本著一切為學生負責的態度工作、履職。
對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這同樣是最重要的事情。培育學生,育德樹人,永遠都是大學最重要的工作。如此,我們便不必糾結于這個時代有沒有名校長的問題,因為我們知道,只要有為學生殫精竭慮的教育工作者,那些名校長的精神便已得到了傳承與發揚。
丁石孫先生是北京大學歷史中的關鍵人物,也是我國當代的杰出教育家。丁先生在教育領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還擔任重要的領導職務,為國家嘔心瀝血,貢獻了畢生的才智。丁先生一生經歷豐富,無論身處逆境還是順境,始終一身風骨,清明正氣,是值得一代又一代后生晚輩學習的師長和楷模。年逾八旬后的丁石孫說過:“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絕不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