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陽
生產型企業要提升改造的工作很多,有些是大工程,需要對工藝等進行重新設計,也需要設備、電儀、機械等人員配合參與。而有些就很簡單,可能三五個人,幾下就能解決一個問題。
不久前發生在金東公司的“小技改”,屬于后者。記者向金東技術人員問起此事時,他們也覺得“這事太小了!”不過,仔細梳理后,卻能夠發現其中蘊藏著員工創造力與創新力生成的“大邏輯”。當這種邏輯轉化成一種思維方式時,就變成了一種文化,成為企業文化力的重要支撐。
今年2月,剛剛開完生產計劃例會的金東公司主管吳帥,就一頭扎進了金東技術負責人李文華、設備主管王寅明的辦公室。
“我們金東的純水用量還是較大。”
數據顯示,每月金東公司的純水用量為2300 噸左右,每噸價格近13 元,一個月純水消耗將近3 萬元。
“每個月這么多不算多吧。”
“可是一年下來,就要20 多萬元了!”
簡單的一筆賬,數字清清楚楚。向來,人們對涉及金額的數字都異常敏感,因為它不光能從經濟學意義上進行計算,還直抵價值層面,代表了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斷與估算。
幾個小時后,一個簡單的方案就在3 人腦中形成。
3月23日,改造結束。僅用了一天時間。
當月,金東公司純水用量1239 噸,已經降了一半左右。4月份,金東公司純水用量599 噸。
核算下來,每月能節省2.5 萬元左右。
這項技改依然是數字式的,快速而簡潔。似乎一改媒體報道中發生在企業里為企業效益而奉獻的被打上了勞模標簽的群體/英雄主義敘事模式。
然而,不宏大的改造故事,卻未必不值一提。
李文華告訴記者,金東公司純水有4 個用處,第一是用來沖洗納濾膜,第二是溶解絮凝劑,第三是作為溶劑配制輔料,第四為實驗室用水。
第一、第二項不能改,有嚴格的水質要求,改不了。
而作為溶液配制輔料,每天需要50 噸,一個月就要1500 噸,占金東公司純水用量的近7 成。能不能改?
可以。
金東公司高效母液循環利用裝置,只要處于開機狀態,就會產生每小時10 噸左右的蒸汽冷凝水。這些水原先只用于沖洗裝置等,剩余的會進入能存儲1500 立方水的儲罐。
用蒸汽冷凝水作為溶劑配制輔料?工藝參數上可行嗎?
符合要求。
王寅明說,我們有現成的管道,只進行了管道的隔斷與連接就完成了改造。
此外,金東公司還將化驗室用水進行了變革。以前化驗室所用純水來自電廠的反滲透水,還需要每周用桶托運過來,費時費力。
現在,購置一臺制水機,就能夠將純水制備成去離子水,節省了人力物力。
可以看出,真正讓金東公司用水量下降的是配制輔料用水的改變。技改完成,每月就能節約1500 噸水。
數字再一次出現變化。喜人的變化。
4月行政例會上,公司領導對此事贊譽有加。
吳帥說,公司領導經常教導我們,企業是員工安身立命之所。當我們愛這個企業,我們就能在工作中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
這不得不讓記者開始反思現有的思維方式,并迅速意識到,我們已經落入到了一個經典的思維陷阱即“領導要求這樣做”。這種思維,帶有濃重的歷史感和工廠里的身份感,并且,它還暗示了一種“服從”的無奈。
顯然,這不符合中鹽金壇公司企業文化賢文化的要求,也不符合現代企業職工的基本素養,尤其是高層次人才進入企業后,他們有著對自我價值實現的渴望以及激發創造力的追求。
這并不是一種想象性存在,員工本來就是一個企業的主體。
當去除客體身份的迷霧,消除心理的散漫,就必然形成新思想、新發現與新作為。
公司領導強調,現代企業員工在工作中就應該多動手、多動腦,這值得鼓勵,并應該給予獎勵。
所以,“工作”中的創新是員工發展的應有之義。
也就是說,創新性的“工作”要被員工賦予其價值意義,從而找尋出自我的創新力。
當然,也要被企業賦予其價值意義,從而推動更多創新的產生與轉化。
而這背后,所形成的都是文化的,屬于中鹽金壇的賢文化要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