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鋆 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
中原是一個以河南為主體的相對區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個黃河的中下游地區;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黃河的中游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東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僅指河南省。本文所講的中原文化,從地域上主要是一個中概念。中原文化以河南省為核心,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腹地,逐層向外輻射,影響延及海外。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原文化根脈和基礎。曾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的徐光春同志把河南的文化資源劃分為18種文化,高度總結概括了河南的文化資源優勢,并指出河南文化具有根源性、傳承性和輻射性,是名副其實的旅游資源大省。
河南是個文化大省,也是旅游資源大省,許多歷史遺跡,古堡古鎮,具有特點的民風民俗大多在鄉村。但是從全國看來,河南鄉村旅游在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做文章、走產業化道路方面發展的還較為緩慢,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觀念滯后。(2)歷史文化資源利用形式單一,鄉土中國概念缺失。(3)鄉村旅游項目發展中社會資金的吸引力不強。(4)鄉村旅游發展中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5)鄉村旅游品牌宣傳度缺乏。(6)“去農化”與同質化問題突出。
我國鄉村旅游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進入21世紀,隨著休閑度假游時代的到來,鄉村旅游也逐漸向多元化模式轉型升級。截止2018年,農業部、國家旅游局先后六次評定了共638個國家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3.5萬個鄉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2018年擬定了首批35家鄉村旅游特色村,并在《河南省旅游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明確指出,到2020年,建成百個鄉村旅游特色村,培育建設一批旅游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設施配套完善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河南共1802個鄉,1120個鎮,鄉村從業人員4803萬,鄉村旅游資源可分為5個主類,主類分別為休閑農業園、農家樂、鄉村自然景觀、鄉村文化景觀、鄉村特色商品等。19個亞類以及55個基本類,較為全面地概括了河南省鄉村旅游資源的功能及類型。
基于對河南鄉村旅游資源的調研與梳理,結合旅游者旅游動機和旅游心理,河南已開發與可以開發的鄉村旅游產品可分為四大類型:如表1所示:
通過表1內容來看,河南省現有的鄉村旅游資源有利于開發鄉村旅游產品。例如:白云山景區的山水自然景觀很適合開發審美性鄉村旅游產品。重渡溝適合于開發逃避型旅游產品,禹州神垕古鎮適合開發教育型旅游產品,從上述來看,四種類型的鄉村旅游產品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因此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還是離不開自身獨有的特色以及游客的喜好。
鄉村旅游的主體主要是城市居民,為城市居民提供觀光、休閑的首選,因為距離相對較近,適合多種方式出游。因此鄉村旅游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吸引到省外甚至更遠地方的游客。鄉村旅游依托城市的發展,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在開發旅游產品同時要綜合多方面考慮合理的開發途徑,才能有效的吸引客源,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項目。
鄉土文化源遠流長,它是盛開在民間的艷麗之花,比如流行于陜西、山西、寧夏等地的信天游,東三省及內蒙東部地區的東北二人轉以及流行于福建等地的閩南童謠等,這些文化是與人群、族群出生地相關的民俗風情、村規民約、傳統技藝、傳說故事等相關的物質或非物質表現形式,在開發文創旅游產品時,以名人傳記、傳說故事等融入到講解或產品中,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表1 鄉村可開發旅游產品類型

表2 依托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的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分類
中國的文化符號相當豐富,國畫、書法、兵馬俑、甲骨文、文房四寶、皮影戲、刺繡等,開展鄉村旅游的目的地依托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調查與挖掘,可充分提煉鄉土文化符號,如2016年上海舉行的市民文化節上,進行了“上海鄉土文化大展”活動,面向市民征集鄉土文化展品,進行區域特色文化的發掘、提煉,最終評選出100項“上海鄉土文化符號”并進行展示。
旅游業是依賴于信息化傳播的產業,食住行游購娛等活動的開展,離不開信息的時效性與溝通性,而游客對于旅游目的地的認知,則是對鄉村旅游目的地多方面的綜合認識,品牌、口碑、傳播的延展性等,充分利用歷史文化的特點有助于促進旅游品牌的傳播廣度和吸引力。
開發鄉村旅游產品應充分挖掘文化特質,將反映了心理價值認同的文化旅游產品融合歷史、自然、人文、區域等因素,避免同質化,因此應先了解研究自己的鄉村文化,找到最具開發價值的文化資源。旅游產品的開發內容根據人工的開發強度和參與性分為三大類,如表2所示:
從表2中看出,資源強化型旅游產品最大的特點是烘托優化原有的資源,保留自身獨特的旅游資源,做到“人無我有”然后還原有的基礎上建設互動性、參與性強的項目。資源再造型旅游產品的基本特征,開發范圍較大,但避免“雷同”,開發過程中,調查目標群體的喜好,抓住游客的出游心理,但是也要很好的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資源保護型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要注重保護自身自然環境以及人文歷史建筑,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找準自身的歷史人文優勢,開發出適合自己并且能夠使大家廣為接受的旅游產品。
鄉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是最具優勢的元素,能夠提供優質的空氣、環境、自然風景,而民俗民風、房屋、生產生活用具則是塑造鄉村景觀最有利的元素符號,歷史故事、歷史文化、名人軼事則是塑造鄉村旅游產品的“看家財富”,因此,在規劃設計、開發塑造鄉村旅游產品時,應具有全局意識、創新意識,將“死”的文化“活化”,將各種現有資源與文化元素合理布局,科學運用。
旅游的本質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尋求“差異化”體驗。而鄉村的差異化就是游客進行的原鄉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感受當地歷史文化資源融入旅游產品的本真原味來,從風景的開發利用、路標的設計、生活用品的款式、民宿的風格等,應將鄉村原有的特點融入于當地文化中,除了旅游產品應區別于現城市工業產品,區別于千篇一律的工廠化創意模式外,還要培養鄉村居民熱愛家鄉文化的意識,并增加“娛”的成分,使游客有機會親身體驗。
旅游產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分別是資源經濟時代、區位經濟時代、資本經濟時代、旅游+經濟時代和文創經濟時代。鄉村旅游的發展與旅游經濟發展的市場規律應是相適應的,因此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經營應充分了解市場,尊重旅游經濟市場發展規律,在鄉村旅游開發規劃中不能想當然,在經營中順應旅游經濟特點,避免投放市場“見光死”現象。加入鄉村旅游產業的外來資本更應如此。
注釋:
① 何靜,河南省鄉村旅游資源分類及評價[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06,39卷
② 俞晨,城市旅游與城市游憩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