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入路行腹腔鏡根治術(LRO)治療右半結腸癌(RCC)的臨床應用效果。
方法 128例右半結腸癌患者, 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中間組和側方組, 各64例。中間組采取中間入路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 側方組采取側方入路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術后隨訪6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結果 側方組的術中出血量(40.33±3.02)ml少于中間組的(55.48±3.32)ml, 手術時間(128.22±13.31)min、住院時間(6.88±1.21)d、肛門排氣時間(3.02±0.72)d均明顯短于中間組的(150.45±12.33)min、(7.44±1.12)d、(4.52±0.88)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右半結腸癌患者采用側方入路行腹腔鏡根治術能夠縮短治療時間, 減少術中出血, 促進患者盡早康復。
【關鍵詞】 腹腔鏡根治術;右半結腸癌;中間入路;側方入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21
右半結腸癌為消化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 有報道表明該病每年新增患者800萬例, 在此段腸管發生的癌腫以潰瘍性或菜花狀癌多見[1], 右半結腸腸腔粗大, 故不常發生梗阻, 所以臨床上在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會表現出癥狀。研究表明右半結腸癌患者約占所有腫瘤患者的10%。20世紀末Jacobs等[2]首次提出了LRO的概念, 目前已經成為治療右半結腸癌的最常用術式, 目前臨床上常用中間入路與側方入路, 為找到更為簡單、有效、損傷小的入路方式, 本文作者將128例右半結腸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 分別采用中間、側方兩種入路方式進行手術治療, 并對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等進行統計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本院診治的128例右半結腸癌患者, 按治療方法不同分為中間組和側方組, 各64例。中間組男44例(68.75%), 女20例(31.25%);年齡35~75歲, 平均年齡(58.68±6.59)歲。側方組男40例(62.50%), 女24例(37.50%);年齡39~72歲, 平均年齡(54.28±5.6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等檢查確診為右半結腸癌患者;②病灶直徑<6 cm者;③未發生病灶轉移者;④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對手術不耐受者;②合并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③隨訪資料缺失者;④有精神疾病或由精神疾病史者。
1. 2 方法 對兩組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并常規進行全身麻醉, 然后進行常規腸道準備, 將人工氣腹的壓力維持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于臍下1 cm處開口并置入Trocar管, 而后置入腹腔鏡, 在臍水平與腹直肌左外緣交界處進行穿刺置入主操作孔, 左右麥氏點穿刺置入輔助孔。
中間組采取中間入路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颊呷☆^高腳低位, 首先進行腹腔探查, 仔細觀察病灶, 確定切取范圍。采用腹腔鏡將網膜推向頭側, 向下牽拉小腸, 使周圍毗鄰臟器充分移位, 形成較大手術操作區域, 提起回盲部系膜, 并進行血管結扎, 確認結扎完畢后, 掃除周圍淋巴結, 游離肝結腸和胃結腸韌帶, 隨后患者取頭低腳高位, 使小腸、橫結腸、網膜向左上方移位, 此時右半結腸游離完畢, 保護切口后拉出右半結腸切除。
側方組采取側方入路行腹腔鏡根治術治療。患者頭低腳高仰臥位, 使網膜、小腸等向左上腹移位, 從Toldt間隙將升結腸、回腸末端游離干凈, 然后改變患者體位, 采取頭高腳低仰臥位, 離斷肝胃結腸韌帶, 將右半結腸游離干凈后結扎血管, 逐個清掃淋巴結, 患者改為平臥位, 在臍正中做切口, 拉出右半結腸, 切除步驟同中間組。
1. 3 觀察指標 術后隨訪6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肛門排氣時間。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側方組的術中出血量(40.33±3.02)ml少于中間組的(55.48±3.32)ml, 手術時間(128.22±13.31)min、住院時間(6.88±1.21)d、肛門排氣時間(3.02±0.72)d均明顯短于中間組的(150.45±12.33)min、(7.44±1.12)d、(4.52±0.88)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發展, 形成不良飲食習慣的人越來越多, 伴隨著不良生活習慣而來的是發病率逐年提高的結腸癌[3]。結腸癌按發生部位分為左半結腸癌、右半結腸癌、橫結腸癌以及乙狀結腸癌, 其中右半結腸癌發病率較高, 早期可無任何臨床癥狀, 常被漏診, 中晚期可表現為腹脹、腹痛、排便習慣改變等。
結腸癌根治術是目前臨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擁有創傷小、視野大、角度廣的特點[4], 尤其是切除解剖結構復雜、毗鄰臟器較多的右半結腸時優勢更為明顯。手術時最常使用中間入路和側方入路兩種方式。中間入路較容易找到外科間隙, 能夠充分暴露腸系膜血管, 進行及時結扎, 再進行下一步的腸管游離和切除, 有效減少切除右半結腸時的出血量。但是右半結腸解剖結構較為復雜, 上方毗鄰橫結腸, 周圍的腎臟、十二指腸等均會對右半結腸的游離造成極大困難[5], 此時采用中間入路, 手術操作的空間及手術野均較小, 難以將腸系膜血管等游離徹底, 手術中反復的牽拉、游離以及最后的切除均會耗費術者大量時間, 產生較大出血量, 而牽拉所造成的傷害也會影響患者的恢復, 延長住院時間[6]。而側方入路則能夠避開毗鄰關系復雜的區域, 利用回盲部進行各部分的游離, 天然的解剖間隙能夠提高手術可操作性, 獲得較為清晰的手術視野, 可充分游離右半結腸, 避免了過分牽拉造成的損傷, 保護血管神經, 減少出血量, 安全性較高, 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良好, 縮短了肛門排氣時間[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