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林


【摘要】 目的 探析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結合肋間臂神經阻滯在肱骨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6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肱骨骨折成年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 觀察組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結合肋間臂神經阻滯。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效果完善時間、鎮痛效果持續時間及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結果 觀察組的麻醉優良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 P=0.044<0.05)。觀察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3.56±0.15)min短于對照組的(5.54±0.85)min, 麻醉效果完善時間(11.21±2.31)min短于對照組的(15.54±2.48)min, 鎮痛效果持續時間(6.23±0.58)min長于對照組的(5.21±0.47)min,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手術1 h、手術2 h、手術結束時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行肱骨骨折手術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結合肋間臂神經阻滯麻醉效果較為理想, 可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麻醉效果, 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肋間臂神經阻滯;肱骨骨折手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33
肱骨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 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 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治療。在手術治療過程中, 麻醉藥物和麻醉方法的選擇均關系到手術效果, 同時也關系到患者術后的康復。全身麻醉(全麻)適合大多數患者, 但全麻費用高, 并且對于合并慢性病的患者而言, 全麻會增加合并癥的發生幾率, 影響其術后身體康復[1, 2]。本次研究以60例肱骨骨折成年患者為研究對象, 旨在評價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結合肋間臂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應用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60例肱骨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觀察組中, 男17例, 女13例;年齡25~76歲, 平均年齡(49.56±8.87)歲。對照組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齡18~83歲, 平均年齡(49.41±11.20)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平臥去枕, 將頭偏向對側, 于患側肩部下墊一薄枕, 并將上肢貼在身旁。在頸部從耳部到鎖骨下進行常規皮膚消毒。在超聲引導下尋找鎖骨下動脈及臂叢神經, 確定穿刺點, 獲取滿意的圖像后采用平面內方法, 穿刺針經皮丘由外向內側朝著臂叢進針, 當針尖到達臂叢與第一肋骨之間, 注入20 ml 0.5%羅哌卡因。
觀察組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結合肋間臂神經阻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方法同對照組, 在臂叢神經周圍注入15 ml 0.5%羅哌卡因, 臂叢神經阻滯成功后在超聲引導下行肋間臂神經阻滯, 于腋窩部后背側垂直腋動脈走向, 在上臂后內側皮下由近心端向遠心端穿刺, 注射5 ml 0.5%羅哌
卡因。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效果完善時間、鎮痛效果持續時間進行統計, 并進行組間比較。比較兩組麻醉效果, 麻醉效果判定標準[3]:手術過程患者無痛, 對手術刺激耐受性良好, 則判定麻醉效果為優;術中患者有明顯疼痛感, 需要增加靜脈鎮痛藥物用量, 方可順利進行手術, 則判定麻醉效果為良;未達到上述標準, 患者難以耐受, 最終改為全麻, 判定麻醉效果為差。麻醉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分別于手術1 h、手術2 h、手術結束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 得分范圍0~10分, 得分越低, 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輕, 反之則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麻醉效果比較 觀察組麻醉效果優17例, 良12例, 差1例, 麻醉優良率為96.67%;對照組麻醉效果優10例, 良14例, 差6例, 麻醉優良率為80.00%。觀察組的麻醉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 P=0.044<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麻醉起效、麻醉效果完善及鎮痛效果持續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麻醉起效時間為(3.56±0.15)min, 短于對照組的(5.54±0.85)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2.565, P=0.000<0.05)。觀察組患者麻醉效果完善時間為(11.21±2.31)min, 短于對照組的(15.54±2.48)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6.998, P=0.000<0.05)。觀察組患者鎮痛效果持續時間為(6.23±0.58)min, 長于對照組的(5.21±0.47)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484, P=0.000<0.05)。
2. 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1 h、手術2 h、手術結束時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肱骨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 手術是治療肱骨骨折的首選方式, 但麻醉方式的選擇會對術后康復產生影響。臂叢神經阻滯是較為常用的麻醉方式, 但臂叢神經阻滯無法阻滯肋間臂神經和臂內側皮神經, 導致阻滯不全, 這是術中導致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但在麻醉過程中若增加麻醉藥物的使用劑量, 容易引起局麻藥浸潤擴散產生的并發癥, 影響麻醉的安全性[5, 6]。而在超聲引導下, 采用臂叢神經阻滯結合肋間臂神經阻滯, 克服了單一阻滯不完善的缺陷, 可在不增加局麻藥量和容量的情況下, 使患者上臂內側皮區感覺阻滯完善, 強化麻醉效果。此外, 在超聲引導下進行麻醉操作, 更加精準, 可確保麻醉效果。
本研究比較了單用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結合肋間臂神經阻滯在肱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經研究發現, 后者的應用優勢更為突出, 具體包括:①麻醉優良率更高;②患者的麻醉起效時間、麻醉效果完善時間更短, 鎮痛效果持續時間更長;③患者疼痛程度較輕。本結果充分體現了此種麻醉方式的臨床優勢。
綜上所述, 肱骨骨折手術患者行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結合肋間臂神經阻滯麻醉的臨床療效顯著, 可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 可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屈方方. 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在老年橈骨骨折患者手術中的應用分析.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7, 9(12):88-90.
[2] 劉瑩, 吳凱華, 李云鵬. 超聲引導下復合入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分析. 現代實用醫學, 2016, 28(7):896-897.
[3] 吳亞謀, 王霆. 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聯合胸椎旁阻滯用于肱骨近端骨折手術的效果觀察. 遼寧醫學院學報, 2017, 38(5):70-72.
[4] 萬凌峰, 盧明, 宮尚珍, 等. 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復合全身麻醉在肩胛骨骨折手術中的應用. 浙江臨床醫學, 2017, 19(1):146-147.
[5] 云瑞. 超聲引導下三種入路臂叢神經阻滯在上肢手術中的效果觀察.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3):67-68.
[6] 劉虎, 呂靜靜, 夏偉, 等. 超聲引導下臂叢復合肋間臂神經阻滯在肱骨內上髁骨折手術中的應用.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 2017, 23(15):2406-2408.
[收稿日期: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