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瓊 謝巧玲 周杰 廖艷芳 李虹蕾



【摘要】 目的 探討早產兒住院期間家長參與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 120例早產兒, 按護理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研究組給予家長參與護理。比較兩組早產兒體重增長情況、護理效果及早產兒家長焦慮程度。結果 研究組出院體重為(2278 ±350)g, 對照組出院體重為(2164±115)g;研究組出院體重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顯效40例、有效20例、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護理顯效21例、有效30例、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85%;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早產兒家長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為(50±7)分, 低于對照組的(67±1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產兒住院期間家長參與護理對早產兒康復效果較好, 從而降低早產兒致殘率, 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此模式對早產兒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早產兒;家長參與護理;體重增長情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69
Observation on the effect of parents participated nursing of premature infa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ZHU Xiu-qiong, XIE Qiao-ling, ZHOU Jie, et al. Foshan Chancheng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 Foshan 528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arents participated nursing of premature infa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20 premature infants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parents participated nursing.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weight gain of premature infants, nursing effect and anxiety level of parents of premature infa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had discharge weight as (2278 ±350)g, which was (2164±115)g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discharge weigh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40 excellent cases, 20 effective cases and 0 ineffective case,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100%,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had 21 excellent cases, 30 effective cases and 9 ineffective cases, with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8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total nursing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research group had obviously lower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score as (50±7) points than (67±12)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Parents participated nursing of premature infa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ha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remature infants, thus reducing the disability rate of premature infants an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This mod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emature infants.
【Key words】 Premature infants; Parents participated nursing; Weight gain
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開放, 高齡高危孕產婦增多, 早產兒的出生比例隨之增大。早產兒各系統發育不完善, 功能不健全, 住院期間實施對早產兒的有效管理, 出院后延續照顧管理, 能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早期干預指導, 對早產兒的存活及健康至關重要。新生兒病房通常為完全封閉式的病房, 所有患兒無家長陪伴, 容易導致早產兒出院后家庭延續護理脫節、家庭康復干預實施滯后等問題。因早產兒器官發育不全, 出院后常發生如早產兒出院后肺部感染、發育遲緩、營養不良、吞咽障礙等并發癥[2]。臨床醫護人員應探索住院期間對于早產兒的更加系統、科學的護理管理模式, 幫助家屬實現在住院期間完成心理準備, 教會家屬如何參與早產兒日常照護, 提供與早產兒生長發育相關的信息[3]。相關臨床研究發現, 對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 可有效地改善其胃腸功能, 降低其呼吸暫停、院內感染的發生率[4, 5]。國內有較多的文獻報道[6-9], 肯定了對早產兒家長實施健康教育的效果評價。本研究選取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新生兒病區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早產兒住院期間家長參與護理模式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新生兒病區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早產兒作為研究對象, 按護理方法不同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 各60例。納入標準:生命體征正常的早產兒。排除標準:正在使用呼吸機支持、顱內出血、驚厥、傳染病等需密切監護生命體征而不適合家長參與護理的早產兒。對照組早產兒男38例, 女22例,?平均胎齡(240±15)d, 平均住院時間(15±5)d;早產兒家長年齡23~38 歲, 平均年齡(28±4)歲;高中學歷以下( 含高中) 35%(21/60), 大專學歷40%(24/60), 本科學歷以上(含本科)25%(15/60)。研究組早產兒男34例, 女26例, 平均胎齡(245±17)d、平均住院時間(17±4)d;早產兒家長年齡22~36歲, 平均年齡(27±4) 歲;高中學歷以下(含高中)30%(18/60), 大專學歷43%(26/60), 本科學歷以上(含本科)27%(16/60)。兩組早產兒及早產兒家長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見表2。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包括防治呼吸窘迫、感染、休克及營養支持(早產兒均鼓勵盡量母乳喂養、母乳優先[1], 母乳不足時混合喂養, 未能提供母乳者采取早產奶人工喂養, 均按醫囑執行足量奶量喂養)、保暖。研究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家長參與護理, 具體如下:①科室成立項目小組, 由科室主任、護長、高年資醫生及護士組成, 共同討論擬定家長參與護理的范疇, 制定早產兒家長參與護理的實施標準和程序, 進行統一的培訓。②根據家長意愿, 對同意參與早產兒護理的, 入院時家長簽署《早產兒家長參與護理的特需服務須知》, 告知參與護理的內容、目的和相關注意事項, 取得家長理解和配合。實施前先評估家長基本信息、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護理需求等, 共同制定參與護理計劃, 按計劃在高年資管床護士的指導下有步驟實施。③分娩24 h后家長每天下午到新生兒病區參與早產兒護理1 h, 家長參與護理期間早產兒的治療如輸液泵靜脈輸液、吸氧等治療不中斷。家長入室需更換隔離衣、戴口罩、洗手, 有感染的家長禁止參與護理。入室后由高年資責任護士一對一指導, 主要參與護理服務的內容包括:指導家長對早產兒進行四肢的輕微撫觸及進行非營養性吸吮鍛煉, 語言及眼神的交流鍛煉, 音樂交流、視覺聽覺刺激, 待病情好轉逐步過渡到全身撫觸及擁抱、奶瓶喂養、母乳喂養等。同時, 設立早產兒健康課堂, 通過集中理論授課、個別講解、操作演示、觀看視頻、發放小冊子、自媒體微信推送學習、電話隨訪等多途徑對家長進行早產兒護理知識及早期康復干預方法知識的學習, 并對早產兒家長進行心理護理。④早產兒容易發生腦損傷, 如腦室周圍白質軟化(PVL), 當前臨床上對PVL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要重視預防, 強調在新生兒期開始早期干預和康復治療, 建議:a.胎齡<37周;b.低出生體重:出生體重<1500 g;c.窒息、缺氧病史:出生時窒息時間≥4 min的早產兒進行早期康復治療, 盡可能減少后遺癥[2]。早產兒早期康復干預實施一般包括:定期體格生長評估檢查、實施被動運動如撫觸、游泳、嬰兒操、大運動及細運動鍛煉。追蹤早產兒早期康復干預實施情況, 出院時均進行出院指導, 要求定期兒保門診復診, 進行早期干預治療。每例患兒出院第3天, 護士進行電話隨訪, 了解并記錄患兒出院是否到兒保門診復診, 是否建立臻鼎健康檔案。之后根據健康檔案系統追蹤患兒出院后6個月內的康復干預實施情況。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早產兒體重增長情況、護理效果及早產兒家長焦慮情況程度。
1. 3. 1 早產兒體重增長情況 體重增長率=(出院體重-入院體重)/住院時間。并通過電話隨訪了解出院后的喂養情況。
1. 3. 2 護理效果判定標準 參考文獻[4]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3. 3 家長焦慮程度 利用SAS評定兩組早產兒家長的心理狀態。SAS是較為廣泛使用的心理測評量表, 包括20道問題, 涉及心境、身體癥狀、失眠等。在早產兒住院10 d內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早產兒體重增長情況比較 研究組出院體重為(2278±350)g, 對照組出院體重為(2164±115)g;研究組出院體重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早產兒護理效果比較 研究組護理顯效40例、有效20例、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護理顯效21例、有效30例、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85%;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3 兩組早產兒家長焦慮程度比較 研究組早產兒家長SAS評分為(50±7)分, 低于對照組的(67±1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本研究于早產兒住院早期(分娩24 h后)采用家長進入新生兒病房的方式參與護理。通過早產兒住院期間家長參與護理, 可以減輕產婦對新生兒的思念和擔心, 消除產婦的自責、焦慮、抑郁不良情緒, 對母乳喂養知識和技巧掌握的依從性情況、提高母乳喂養知識知曉率及母乳喂養成功率、提高家長護理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程度、促進和改變父母的健康行為、提高早產兒出院的延續護理質量及生存質量及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均有一定的效果[10]。從早期康復干預的實施率及對家長焦慮程度、新生兒生活護理知曉率進行分析, 建立早產兒住院期間更人性化、科學化的護理管理模式, 明顯改善產婦心理狀態, 實施細節護理, 保證了護理工作的有效性和連貫性, 促進早產兒發育過程及預后最優化。
存活早產兒中約有10%~20%留有腦損傷, 且住院時間長, 如何使其住院期間及出院后得到更好的康復干預護理, 降低致殘率, 是迫需解決的問題[11, 12]。傳統新生兒患病住院均由醫護人員進行護理, 但母嬰的這種過早分離可能會給嬰兒神經系統發育帶來不良影響, 甚至使他們在成年后心理承受力過于脆弱。本研究重點探討早產兒住院期間家長參與護理對早產兒早期護理、康復效果的影響, 如體重增長情況、早期康復干預的實施情況, 對家長抑郁及焦慮的程度進行比較分析。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出院體重為(2278±350)g, 對照組出院體重為(2164±115)g;研究組出院體重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護理顯效40例、有效20例、無效0例, 總有效率為100%;對照組護理顯效21例、有效30例、無效9例, 總有效率為85%;研究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 家長參與護理為住院期間早產兒母乳喂養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同時為出院后的母乳喂養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得到統一、規范和高質量的延續性護理服務。并且以往護理人員單純的以“灌輸”方式進行宣教, 沒有對家屬的需求進行評估, 給予的指導廣泛卻沒有重點, 并且在延續性護理的過程中沒有進行分階段的評估、分階段的健康指導, 無法滿足早產兒家屬在早產兒不同生長階段的需求。流行病學調查顯示, 住院新生兒父母普遍存在焦慮和抑郁情緒[13],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早產兒家長SAS評分為(50±7)分, 低于對照組的(67±1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體現了參與護理對家長的心理支持作用, 消除家長對醫療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疑問, 向家長傳遞護理、康復知識, 減輕焦慮情緒, 樹立疾病治療的信心, 減輕母親產后焦慮狀態[14]。同時通過早產兒早期康復知識與生活護理技能的指導, 提高家長康復護理知識的知曉情況, 有利于早產兒出院后的家居護理和康復干預實施, 保證護理治療的及時到位, 從而降低早產兒致殘率, 減少并發癥發生, 提高早產兒的有效治療[15]。
綜上所述, 早產兒家長參與住院期間的護理, 家長對早產兒的護理、康復干預有更深入更系統的了解, 提高家長對早產兒早期康復干預方法的知曉率及實施依從性??梢?, 早產兒出院后疾病發生、早期康復干預實施與家長安全育兒教育、對早產兒的認知有直接關系, 提高早產兒護理水平決不僅限于醫院內的醫護人員, 更重要的是靠父母、家屬來配合, 把提高早產兒護理康復水平貫穿于入院、住院、出院及出院后的全過程, 促進早產兒發育過程及預后最優化, 提高早產兒出院的延續護理質量及生存質量有益母嬰身心健康, 符合當今醫療服務發展方向, 有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 常鵬環, 林鈴, 陳彩云, 等. 212例產婦母乳喂養知識短期健康教育效果評價. 護理研究, 2018, 32(12):1962-1964.
[2] 鄭洪女. 優質護理服務對早產兒出院后康復的影響.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3, 26(15):2089-2091.
[3] 余靜, 張先紅, 魏璐, 等. 我國早產兒延續性護理研究現狀. 護理學雜志, 2018, 33(21):15-18.
[4] 胡君紅, 蘇 穎, 謝葉玲. 對早產兒進行發展性照顧的研究進展. 當代醫藥論叢, 2018, 16(13):43-44.
[5] 甘淑輝, 朱霞. 發展性照顧應用于早產兒護理的臨床效果研究. 當代醫學, 2018, 24(18):64-66.
[6] 周煜玲, 李朝陽, 寧霞. 極低體質量早產兒行延續性護理干預的效果. 中國臨床護理, 2018, 10(2):151-154.
[7] 凌敏, 凌莉, 鐘麗嫦. 早產兒護理干預中家長參與式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觀察.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6, 13(15):68-70.
[8] 肖瓊花. 親子陪護模式對早產兒康復干預及出院后家屬護理的正性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8(31):95-97.
[9] 邵彩鳳. 延續性護理方案對早產兒母親育兒認知與心理健康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8, 24(11):85-88.
[10] 王蕾, 孔令華, 徐振彥, 等. 個案管理模式在母嬰分離產婦護理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16):38-39.
[11] 王芝蘭, 郭慶玲. 發展性照顧護理模式對早產兒智力發育及神經行為的影響.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5, 12(2):63-64.
[12] 李延輝, 王風云, 楊霞峰, 等. 早期康復干預對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高危早產兒腦損傷的療效.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2014, 29(10):970-972.
[13] 蘇健. 針對性護理干預在緩解住院新生兒父母焦慮抑郁狀態的臨床應用. 河北醫學, 2014, 20(2):329-332.
[14] 陰法強. 住院新生兒父母焦慮與抑郁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貴州醫科大學學報, 2018, 43(7):855-859.
[15] 高金萍. 腦損傷早產兒實施早期綜合康復干預的臨床價值.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 25(20):2225-2227.
[收稿日期:2018-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