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偉

【摘要】 目的 探討視網膜脫離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現及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60例(64眼)視網膜脫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采用GE Signa 1.5T EXCITE Ⅱ型超導體核磁共振儀對所有患者進行MRI檢查, 分析患者的MRI形態表現、信號特征。結果 60例患者中, 18例患者視網膜完全脫落, 在MRI橫軸位圖像方面, 10例患者呈V字形, 8例患者呈Y字形;42例患者視網膜部分脫落, 在MRI橫軸位圖像方面, 26例患者呈V字形, 10例患者呈月牙形, 6例患者呈弧形。64只眼中, 4眼(2例)視網膜下液體高信號, 均為雙眼, 其左眼視網膜T2加權成像(T2WI)可表現為視網膜下液體三層分化, 上層、中層、下層分別為高、略低、低信號;視網膜下液體略高信號38眼, 低信號20眼, 略低信號2眼。結論 視網膜脫離的MRI形態表現主要為視網膜部分脫落, 信號特征主要為視網膜下液體略高信號、低信號, 在臨床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關鍵詞】 視網膜脫離;磁共振成像表現;診斷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39
視網膜脫離會降低視力、引發失明等。視網膜色素上皮和內神經上皮層強制性分離是視網膜脫離的表現, 視網膜脫落確切來說并不是一種病, 而是一種癥狀, 視網膜脫落的發生多是由其他疾病累及引起。當視網膜發生部分脫離時, 患者在脫離對側的視野中出現固定的云霧狀陰影。如果發生黃斑區脫離時, 中心視力急劇下降。脫離之前往往有先兆癥狀, 在眼球運動時出現閃光。由于玻璃體混濁, 視野內常有黑影飄動。如果視網膜全脫離, 視力減至光感或完全喪失。近年來, 臨床具有越來越多的直接或間接檢眼鏡、眼B型超聲等診斷方法, 通常情況下很難有效診斷, 極易造成漏診或誤診情況[1]。本研究觀察了視網膜脫離的MRI表現并對其診斷價值進行了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60例(64眼)視網膜脫離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34例;年齡24~76歲, 平均年齡(44.2±11.0)歲;病程1 d~2年, 平均病程(0.6±0.5)年;發病部位:左眼36例, 右眼20例, 雙眼4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
1. 2 方法 采用GE Signa 1.5T EXCITE Ⅱ型超導體核磁共振儀對所有患者進行MRI檢查, 共有8個通道, 將其頭頸連接起來, 組成控線圈。患者取仰臥位, 頭先進入, 掃描過程中囑咐患者閉眼睛。采用軸位脂肪抑制序列(FST)/T1加權成像(T1WI)和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加脂肪抑制型序列掃描, FST/T1WI和FSE/T2WI的視野(FOV)均為16, 重復時間(TR)分別為575、4025 ms, 回波時間(TE)分別為Min Full、85 ms, 冠狀FSE/T2WI加脂肪抑制型序列掃描的FOV、TR、TE分別為16、4025 ms、85 ms, 如果患者的發病部位為雙眼, 則加掃描軸位FSE/T1WI脂肪抑制部位和矢狀位FSE/T2WI脂肪抑制型序列, FST/T1WI和FSE/T2WI的FOV均為16, TR分別為575、4025 ms, TE分別為Min Full、85 ms, 將層厚、層距分別控制在3.0、0.5 mm。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MRI形態表現, 包括視網膜完全脫落和視網膜部分脫落。分析患者MRI信號特征, 包括高、略高、低、略低信號。
2 結果
2. 1 MRI形態表現 60例患者中, 18例患者視網膜完全脫落, 在MRI橫軸位圖像方面, 10例患者呈V字形, 8例患者呈Y字形;42例患者視網膜部分脫落, 在MRI橫軸位圖像方面, 26例患者呈V字形, 10例患者呈月牙形, 6例患者呈弧形。見表1。
2. 2 MRI信號特征 64只眼中, 4眼(2例)視網膜下液體高信號, 均為雙眼, 其左眼視網膜T2WI可表現為視網膜下液體三層分化, 上層、中層、下層分別為高、略低、低信號;視網膜下液體略高信號38眼, 低信號20眼, 略低信號2眼。
3 討論
視網膜分類方法很多, 按發病機制可分為孔源性、牽拉性和滲出性視網膜脫離[2]。根據視網膜脫離范圍分為部分性和完全性兩型, 按其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3]。當視網膜發生部分脫離時, 患者在脫離對側的視野中出現固定的云霧狀陰影。如果發生黃斑區脫離時, 中心視力大急劇下降。脫離之前往往有先兆癥狀, 在眼球運動時出現閃光。由于玻璃體混濁, 視野內常有黑影飄動。如果視網膜全脫離, 視力減至光感或完全喪失[4]。在視力減退前也常有視物變形, 眼球運動時有物象震顫的感覺, 由于眼內液更多地通過色素上皮進入脈絡膜致使眼壓偏低。脫離范圍廣和時間愈久, 眼壓愈低。偶也有眼壓偏高的病例。脫離較久的視網膜后面可見白色沉著小點。當視網膜復位, 視網膜下液吸收, 眼壓可恢復[5]。
本研究結果顯示, 60例患者中, 18例患者視網膜完全脫落, 在MRI橫軸位圖像方面, 10例患者呈V字形, 8例患者呈Y字形;42例患者視網膜部分脫落, 在MRI橫軸位圖像方面, 26例患者呈V字形, 10例患者呈月牙形, 6例患者呈弧形。由此說明MRI診斷視網膜脫離具有顯著的效果, 能夠有效分辨圖像狀態, 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臨床在對視網膜脫離狀態進行分離的過程中通常依據病因主要分為兩類, 即孔源性和非孔源性, 其中較為多見的為孔源性。視網膜血管炎是其主要誘發因素, 從而促進玻璃體出血、黃斑水腫等現象的發生, 進而牽拉視網膜, 最終造成其脫離[6]。
但是, MRI檢查能夠有效檢出該類情況的變化, 臨床通過圖像有效顯示能夠對視網膜所呈形狀進行清晰辨別, 從而對視網膜脫落情況進行有效判斷, 最終達到促進檢出可能性的提升及漏診、誤診率的降低的目的。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 64只眼中, 4眼(2例)視網膜下液體高信號, 均為雙眼, 其左眼視網膜T2WI可表現為視網膜下液體三層分化, 上層、中層、下層分別為高、略低、低信號;視網膜下液體略高信號38眼, 低信號20眼, 略低信號2眼。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為患者具有較長的視網膜出血時間, 進而為紅細胞加速溶解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條件, 同時半色素體在高鐵血紅蛋白氧化的情況下產生, 從而促進信號辨識度的提升。說明MRI診斷視網膜脫離具有顯著的效果, 能夠有效顯示信號的高低, 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MRI充分利用了長T1長T2信號頻段, 同時其在T2壓脂顯像時均有高信號表現。雙層間隙內在視網膜脫離后殘留較多的潴留液體, 即視網膜下液體, 主要成分為水, 顯示高信號, 同時和雙側玻璃體相比具有更好的直觀性。因此, MRI診斷能夠有效判斷視網膜下液體性質, 途徑為依據信號特性, 從而對臨床醫師的診斷進行輔助。此外, 液體中有機酸、脂質等物質具有較低的電解質含量, 很難影響到弛豫時間, 因此臨床在判斷過程中通常將水及蛋白質充分利用起來。在水的MRI信號方面, 和T2相比, T1較長, 而在蛋白質的MRI信號方面, 和T2相比, T1較短, 因此水較蛋白質更會延長裂空性視網膜脫離時間, 提升蛋白質含量。
綜上所述, 視網膜脫離的MRI形態表現主要為視網膜部分脫落, 信號特征主要為視網膜下液體略高信號、低信號, 在臨床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參考文獻
[1] 劉家琦, 李鳳鳴. 實用眼科學.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1-252.
[2] 賈明勝, 閆呈新, 史兆娟, 等. 視網膜脫離的MRI 診斷. 中國CT 和MRI 雜志, 2015, 13(2):12-14.
[3] 馮彥琦. 視網膜脫離的MRI診斷. 醫學信息, 2014, 28(27):39-40.
[4] 程喆. 視網膜脫離的MRI診斷價值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1(1):68-69.
[5] 李海豐, 羅超. 視網膜脫離的CT診斷. 山西醫藥雜志, 2016, 45(5):531-533.
[6] 陳芳妮, 范淼, 毛羽翔, 等. MDCT與MRI診斷視網膜脫離的價值.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1(6):1043-1046.
[收稿日期: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