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魚

離電影開場還有半個小時,買了杯奶茶無處可去,你自動靠向了抓娃娃機,伴隨著機械爪的幾次上下顫動,來自機器內部的聲響不斷暗示你:就差一點點,請再次投幣。
不知從何時起,商場顯要的位置已經逐漸被抓娃娃機占據,每一臺的按鍵都曾有你留下的悔恨。
生活真正沒有告訴你的是,普通人的抓娃娃技巧就是花錢買幣。而經營者沒有告訴你的是,在你小心調試姿勢沖擊零的紀錄之前,每一臺抓娃娃機都經過了精心的調試——鋼爪的抓力強弱和時間是可以人工調整的。
一名從事抓娃娃機的賣家曾透露:鋼爪力度一般分強抓力和弱抓力,可以通過調整電壓來實現。如果是弱抓力的話,差不多40次能中一個。而抓取、運輸兩個過程還可以分段設置,如設定強抓力為3秒,則3秒之后轉為弱抓力,使娃娃在半空掉落,引得顧客再次投幣抓取。也就是說,除非藍翔挖掘機專業出身,否則普通人想要抓出娃娃,概率通常默認為投幣20次才能成功1次。
真正的消費者,抓的是一個果不其然。多數人只是被設計來買單的——明知道抓不到,還是想試試,這幾乎是他們的共同動機。
用錢買,那只是一般等價物交換。而抓娃娃,你即便花了錢也不一定有收獲。
在三里屯商圈的抓娃娃機區域,每小時有140人付費抓取,平均停留時間10分鐘,最久的可以玩上兩三個小時。保守測算,消費者的人均花費超過100元。
而單臺娃娃機兌幣一體機加上有IP授權的娃娃成本,加起來總共不到一萬元,平均擺放十臺不過十萬,加上租金和人工運維,聽起來好像永遠是件暴利的事情。
對專業抓娃娃的高手來說,對自己的最低要求至少是等價交換。
無論在什么樣的概率設定下,高手總能找到自己的節奏。在光顧一臺陌生的娃娃機之前,他們會花上三塊錢試探一番:甩爪是基本操作,利用左右搖晃在下降時迅速鎖定目標,用慣性將對方拖入洞口。職業的抓手都會抓娃娃的技巧,比如甩爪就很有講究,甩爪分為弧形甩,弧形甩當中還分為順時針和逆時針甩。還有圓甩、直甩等。這時候如果抓鉤設計得不厚道,或者加了固定裝置的話,必須扭頭就走,否則命運的女神不會再向你點頭。
高手中的高手并不是那些職業抓娃娃的投機分子。既然是高手,玩的是一份熱愛和心態。
為了抓一個抱枕,河北玩家鬧太套經過十幾次測量瞄準,花費上百塊,終于得償所愿。他一年前迷上了抓娃娃,先是在網上找到了抓娃娃社群,然后尋訪名山大川,研究各地店面的概率和玩法,自己的房子也漸漸被戰利品填滿,那是他用幾萬元的學費換來的。在他看來,數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娃娃的品質、版權和自己喜歡的款式,抓出來的娃娃是否具有獨特性和稀缺性,是判斷他快樂的標準。
比起那些職業抓手,愛好者要溫和得多,他們開著車到達商場,然后巡場一圈,確定今天的獵物——目的并不是娃娃本身,每次差不多抓一口袋就回家,絕不貪心。
相比來說,更多人喜歡的不是娃娃本身,而是這個過程。玩抓娃娃,抓的是圍觀,抓的是別人為你加油,玩的就是一個存在感。
抓娃娃算得上是公共場合下的行為藝術,你安靜地操作搖桿,抓出的娃娃慢慢完成對你的環繞,圍觀的人也越來越多,抓娃娃已經不再是一種私域的快樂,你突然被委以了對外交流的重任。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不論得失,只要該賭的肉尚有一磅,我還會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