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云
自打微信等各大App推出運動功能,不少人的運動熱情大增,想方設法在運動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些機靈的網友甚至想出把手機綁在狗子身上這樣的花招。大戰運動排行榜之余,也有不少人相信,“每天一萬步”是達成健康的必經之路,去年甚至有傳言說某高校要求學生必須每日萬步打卡,否則扣除體育成績10%。
積極倡導運動是好事,但是,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存在差異,用10000步打卡這一標準統一要求所有人,真的合適嗎?
“一萬步=健康”這個說法,引起了李依敏(I-Min Lee)教授的注意。作為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教授,她非常想知道10000步打卡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起。今年5月,由李教授擔任第一作者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上的研究顯示,“10000步健康指南”其實來源于一個營銷策略,并非出于健康考慮。
60年代初,在為1964年東京奧運會做準備時,日本人對國民健康的關注開始迅速提升,人們開始相信,規律的鍛煉是預防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有效方法。正好大約在這個時期,現代計步器被引進日本市場。那時的計步器不像現在功能繁多,只是一個系在腰間的小裝置,負責記錄你走了多少步。它用起來非常簡單,而走路又是一個入門級的、不需要特殊設備的運動,兩者正好完美結合。
借著這股風潮,山佐時計計器株式會社(Yamasa Corporation)一款名叫“萬步計”的產品在日本步行俱樂部人氣猛增。很快,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開始使用萬步計,“每日10000步”的風潮,也隨之傳播開來。

然而,為什么偏偏是“一萬”?實際上,這個數字并沒有經過任何學術研究的支持。經過與日本研究人員的一番討論,李教授認為,該公司之所以采用這個名字,大概是因為漢字“萬”看起來有點像一個正在走路的小人兒。
每天走10000步,這個標準并非對每個人都合適。一項研究表明,對于健康的成年人來說,這一標準看似合理,但對于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病的人來說,這個標準就不適用了。
李教授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觀點。她觀察了16000名美國老年婦女每天的行走步數,試圖找出它和死亡率之間的關系。“基本的發現是,與那些運動量最少的人相比,每天走4400步的人死亡率明顯降低。”
李教授解釋道。如果走得更多,死亡率會進一步下降。但當步數上升至7500步時,死亡率便不再變化。
李教授表示,她的研究是觀察性的研究,因此不能斷定因果關系。有可能是因為一些人走得多,所以更健康;也可能是因為她們本來就更健康,所以更能走。不過,就個人而言,定期、適量的運動無疑是健康生活的關鍵因素;非要追求走“萬步”,實在沒太大必要。
與老年人相反的是,每天走10000步對兒童來說運動量就有點少了。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名譽教授羅伯特·P.潘格雷齊(Robert P Pangrazi)和文森特(Vincent S.D.)在對711名6至12歲的兒童進行連續四天的步數統計后得出結論,建議女孩每天的行走步數標準為11000步,而男孩的為13000步。
這也很好理解。兒童的步子小,同樣的距離需要更多的步數。即使是普通人,每個人的走路習慣、步頻步幅也不一樣,步數實在是一個非常粗糙的標準。
此外,除了步數的多少,“走路”這項運動本身也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每個人的身體情況和生活條件各不相同,讓所有人參加同一種運動,制定統一的目標,會讓那些平時幾乎不怎么鍛煉的人因為“達不成目標”而大受打擊,而這部分人往往又是最需要鍛煉的人。
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老年醫學臨床教授林賽·威爾遜(Lindsay Wilson)表示:“我不認為立下10000步的目標是成功的鍛煉方法,一些人可能并不適合進行步行鍛煉,他們的社區可能不太安全,走在路上很危險。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比如參加健身課程、游泳、騎行等。”
既然“每天10000步讓人更健康”這樣的健康小貼士缺乏有力的科學證明,為什么還能受到大家的追捧?
“一個巨大的挑戰是公眾和媒體總想一刀切,他們想要非黑即白的信息和科學發現,但其實科學不是這樣運作的,”紐約大學全球公共衛生學院的醫生和社會學家弗吉尼亞·張(Virginia Chang)說道,“研究中的不確定性沒有很好地轉化為信息。人們只想知道他們到底應該怎么做。”
關于怎樣生活更健康,無論網絡上還是口口相傳的,說法都太多了。什么一天喝八杯水、運動一小時、按摩多少下、攝入多少大卡……可以說是層出不窮。并不是說所有健康小貼士都不靠譜,比如每天睡八小時這個建議就有充足嚴謹的科學支持。但對于那些想要改善整體健康狀況的人來說,飲食、補水、運動等多方面的共同改進更重要,單單定下一個運動數字目標的作用很有限。
不要再糾結沒走夠10000步會怎樣,也不必再盯著運動排行榜費盡心力,即便沒有立下宏偉的目標,哪怕只是少量增加運動量,也會讓身心皆受益。最重要的不是計數,而是真真正正地開始多走幾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