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睿
我整整一年沒回故鄉了。
時光在我的指縫間悄悄溜走,故鄉的風土人情也在我的腦海里漸漸淡去。只記得那藍天中雪白的云朵,夜空中閃耀的星星;山溪的流水叮咚,林間的小鳥啼鳴。但這些情景遠不如那淺藍色的炊煙,雖然它是最容易隨風飄散的,卻又是我腦海中最揮之不去的記憶。
我愛炊煙,是因為它的樸實。在我的家鄉,除了依山傍水古色古香的吊腳樓別具特色外,炊煙也是其標志之一。炊煙,是農村中不可或缺的。在燒水做飯間或制作美食的過程中,那淺藍色的煙從灶膛從簡易的煙囪里突突地冒了出來。只見它擺動著縹緲的身姿,在風的指引下撫過一個又一個小朋友紅潤的臉頰,飄過一戶又一戶幸福的農家,越過一片又一片豐收的田野,仿佛要追隨離鄉游子的腳步彌散到天涯……
見到炊煙,我就仿佛回到了那如詩如畫的童年時代。
除夕的清晨,帶著枝葉燃燒獨特氣味的炊煙喚醒了酣睡的我。我環顧四周,發現每家每戶都在忙活,長輩們的臉上掛著慈祥的笑容,晚輩們的臉上則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大家都忙著殺雞宰鴨、剖魚切肉,定是愿年夜飯更加豐盛,生活更加甜蜜。爺爺奶奶雖已年邁,但在如此喜慶的日子里,背也好像挺得筆直了,步伐似乎也更加輕快了。我們一大家子一面嘮著家常,一面完成手頭上的工作。平常冷冷清清的老家,隨著新年的到來也變得喜慶熱鬧起來。
做飯時,奶奶總是忙得不可開交,她將準備好的菜在灶上進行精心烹飪。炊煙適時地出現了,那淺藍色的氣體裊裊地消失在灰白色的天空中。冷不丁地來一陣微風,它又悄悄地遁入屋頂的空氣里。我們察覺到了炊煙,也就知道了奶奶正在煮飯,于是就來到廚房幫忙干活,只見切菜的切菜,端碗的端碗,一大家子都聚到一起。到了開飯的時間,大人們總是把酒言歡,而我們這些小孩子就盡情地品嘗著各種可口的美食……
炊煙雖是縹緲的,卻是有情的;炊煙雖是短暫的,卻是永恒的;炊煙雖是平凡的,卻是寄托著我思鄉之情的信物。又是一年的除夕,因為心中難以割舍對爺爺奶奶的那份親情,我再次回到故鄉。
我想抓住這眼前的炊煙,想讓它永存于我的心底,但它卻從我的思緒間溜走了。最容易被人遺忘的是炊煙,最不該被人遺忘的還是炊煙。我永遠都不會忘記我的家鄉,更不會忘記那裊裊升起的縷縷炊煙。
——湖南省懷化市第四中學1815班 指導教師:楊必芳
懷鄉是個永恒的主題,作者以傳統的炊煙為題而不落窠臼,寫意抒情,著重寫炊煙也不缺少山溪小鳥,炊煙裊裊中為我們描述了鄉村的如畫景色,作者還巧妙地以自己的情感帶動讀者的情感投入其中,情感表達豐滿,回味悠長。
名家:余顯斌,《意林》簽約作家,至今出版文集十七本,《父親和老黃》等五百余篇文章在各級征文中獲獎,《知音》等八十余篇文章被各種高考會考、中考及其他考試選作考題。
(歡迎學校教師推薦學生作品,一經采用,稿費從優,并有驚喜。本欄目投稿郵箱:1727166991@qq.com,來信標題注明:我與名家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