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多篇文章入選中高考語文試題。曾獲冰心散文獎、葉圣陶教師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與意林合作新書《那些光陰里手繪的花朵》即將上市。
意林:您當時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這篇文章?
安寧:當時我在讀研究生,學校工地上總有像我父親一樣的男人,佝僂著腰,沉默寡言地工作。他們就是無數個鄉村父親的縮影,如果一個正讀大學的農村女孩,無意中與工地上的父親相遇,內心會有怎樣的沖擊呢?我寫下這篇文章,試圖將自卑與愛,交織在一起。他們來自我真實的生活,也映照出我曾經相似的卑微的自尊。
意林:您認為閱讀對個人成長有哪些影響?
安寧:閱讀深深影響了我的寫作,并為我打開了一個外面的世界,讓我的視野得以開闊。其次,閱讀提高了我的人文素養,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我能成為而今的我,與讀書有著重要的關系。
那一年,她到北京讀書,父親跟隨她一起北上打工。她從沒有去看望過父親,亦無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她只從父親口中,模糊地知道他在一個新開發的工地上當民工,風餐露宿。每個月領了錢,父親便會定期打到她的卡上。
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實并不希望父親能來看她。
父親來到北京,只主動給她打過一次電話,聽得出是在嘈雜的工地上,應該是借了別人的手機。他只匆匆地說:“很忙,記得照顧好自己,我會每月給你寄錢。”她還沒有來得及問父親的情況,便聽見那邊有人喊:“55 秒了,快掛!”之后,電話那端便只剩下“嘟嘟”的聲音。她記得,“話吧”的老板怪異地看她一眼,那視線里鮮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銳的刀子,瞬間刺入她的身體。
她一直以為,在北京各個工地間輾轉的父親,與她不會有相見的機會,除非回家。但沒有想到,她與他卻以一種難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那是學校社團組織的一次電影展,她在門口幫忙發放“意見反饋表”,并照顧嘉賓。就在她完成了所有工作,打算回到座位上安心看電影的時候,門口突然傳來一陣爭吵。她隨著看熱鬧的人跑去圍觀,發現穿著制服的門衛正拉著一個明顯是農民工的男人朝外走。到臺階處的時候,門衛用力地將男人一推,男人一個趔趄,便重重地跌倒在臺階下的花池旁。周圍一群同樣衣著的農民工,一哄而上,試圖反擊。一片混亂的叫嚷聲中,她漸漸弄清了事情的原委。被門衛拉著的那個農民工,說找自己的女兒,被門衛阻止,幾番爭執,便有了她最初看到的一幕。
禮堂里的燈漸次暗了下去。她轉身要走,背后突然傳來一個熟悉的聲音:“她就是我要找的女兒。”那一刻,她覺得自己似乎被一根釘子給釘住了,她想要挪動腳步,卻發覺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而且,愈是掙扎著想要逃脫,心底的疼痛就來得愈是劇烈。
最終,在人群的擁擠里,她沒有回頭,迅速地走開。但當所有的燈熄滅,電影在黑暗中開始時,她的淚水終于“嘩嘩”地流了下來。
從沒有想到,父親離她如此之近,近到不過是幾百米,便可以從那片喧囂的工地走到她的宿舍。可是,父親卻從來沒有找過她。直到那天晚上,他喝了點酒,又被保安欺負,在一群農民工的慫恿下,終于在禮堂門口喊出她的名字。她與父親,原來都是沒有勇氣的人。只是,她的怯懦,是因為卑微;而父親的躲閃,則是源自對她最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