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第二季度宏觀數據出爐,6.2%的GDP增長率是1992年來最低。不過也有亮點,6月份多項指標現企穩跡象,消費的作用從經濟增長的半壁江山,向著火車頭的角色過渡。全國大中城市的消費版圖更是一片熱氣騰騰,但也有的城市被落下了,原因何在?
統計上的原因,我們只能找到去年各大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2018年全國增速第一梯隊的是武漢、成都、青島、福州和濟南等二線城市,增速都能達到兩位數。

社消總額顯示一個城市的消費能力和潛力,這些新一線和二線城市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消費,既得益于居民收入的增長,也因為人口的持續流入,納入統計的常住人口數量在增加。而人口的流入,各地的“搶人”大戰以及隨后的戶口放開功不可沒。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版圖“南熱北冷”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那些處于人口會聚節點上的南方城市最容易吸引到人流,相應地迸發出了“買買買”的活力。
2018年社消總量統計中,墊底的是天津,只有1.7%的增速,其次是北京,增速2.7%,這使人頗難理解。參與了“搶人”大戰的天津,常住人口并未減少,分攤在每個人身上的消費水平卻顯得進步過小了。或許,只有用當地國民財富的積累速度來解釋了,2018年天津GDF,總量增長僅3.6%,這在全國主要城市中也是低水平。另外,很多“海河人才”以子女高考為目的“移民”天津,雖將戶口落在那里,也需在那里購房,工作卻未同步。這或許部分解釋了天津消費力的不足。
北京的情況則需要不同的解釋。北京沒有天津那樣高比例的第一第二產業,北京居民收入在全國范圍內都屬于最高水平,可北京的社消增長率遠不如可資參照的上海,上海是7.9%,比北京多出5個百分點。同樣是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均超過7%的增幅,唯獨北京遠遠落后。當然,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減少了16.5萬,這是一個合理的解釋,作為對比的是,上海常住人口是增加的,多了5.45萬。可是,京滬都是人口超過2000萬的大城市,人口的增減連1%都不到,可社會零售品增速卻達5個百分點。甚至,北京的GDP增速和上海的相當,統計口徑中的居民收入增幅也類似,這就使人頗想一探究竟。
對于大城市的居民,一年中最大宗的消費,如果發生的話一定是房子,不過商品房是不統計在零售商品中的。其次,則是汽車,十幾萬到幾十萬元的價格降低了它的消費頻次,但只要購買了,其花費就相當于甚至多于居民一年中的其他開支。全國范圍內,北京無疑是限購最為嚴格的城市。此前,很多北京居民買車上的是外地牌照,但去年6月北京加強了對外地車輛的管理,外地車輛每年只可獲得12個星期的臨時進京許可,這從根本上杜絕了牌照外車輛的消費行為。
6月份,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增長了9.8%,放在一年前,這并非一個驚艷的數字。2018年3月份之前,全國范圍內的居民消費基本上還保持著兩位數增幅。五六年前,增長的“及格線”甚至高達15%。可近一年里社消總量下了臺階,最低的時候,今年4月的增速只有7.2%。正因如此,6月社消數據終于反彈到了10%附近,才令人感到“珍貴”。而這寶貴的反彈,有1.6個百分點是由于“國五”車禁售前的大促銷換來的,持續性還有待觀察。這里唯愿消費版圖中北方城市重新煥發活力,消費的“馬車”奔跑不停。日前,北京宣布將促進夜市的活躍,為此還延長了地鐵的運行時間,算是向南方繁榮的市井生活“取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