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星報》10月6日文章,原題:中國成功值得稱道,但各國應該制定自己的戰略10月1日,中國人民慶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此之前,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了《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其內容可圈可點。
對于通過“中國威脅論”操縱全球輿論懷有險惡意圖的美國鷹派及其仆從們,該白皮書直言“中國威脅論”的產生“既有認知上的誤讀,有根深蒂固的偏見,也有力量消長帶來的心理失衡,還有出于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刻意歪曲”。而對于發展中國家,白皮書想要表達的信息簡單明了: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
許多人盲目照搬或屈服于壓力而接受不合適的西方發展模式。不幸的是,他們陷入了政府癱瘓、腐敗、經濟災難、貧困、社會騷亂和內戰。
在筆者看來,發展中國家應改弦易轍,效仿中國。它們應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在過去70年走了什么道路才取得如此成就?
首先,中國沒有乞求援助,坐等饋贈。
其次,中國沒有“復制”“粘貼”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定的計劃。
中國的發展展現了其對本國人民、自主和勤勞的信心。中國依靠的是一種開拓精神,根據本國的實際條件和經歷,進行大膽的試驗,走出自己的道路,當然也借鑒其他文明的成就。
既然如此,接下來的問題自然是,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應走中國的道路嗎?
回答是否定的。
一個國家走什么道路,理應根據本國的現實,由本國人民決定,與本國文化傳統、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水平及歷史相一致。
正確的道路應該解決國家所面臨的歷史和現實問題。它應該改善人民的福祉,造就幸福。它應該得到本國人民的承認和支持。如果這條道路優先考慮人民利益、以人民為中心,并且傾力去實現人民對更好生活的理想,那么取得上述結果會是水到渠成的事。
換言之,一個國家選擇什么道路是其成功與否的關鍵。▲
(作者尼格維·基特,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