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對話”網站10月7日文章,原題:打破誤區,發展中國家地位并未使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獲取實惠7月,特朗普總統點燃了美中貿易戰新戰線。他發推特稱,一些“富裕國家”冒充發展中國家以獲取特殊待遇。他指示美國貿易代表“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確保(WTO)作出改變”。之后,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訪美時力挺特朗普,稱中國是一個“新興發達經濟體”,還說“隨著國家進步和發展,其義務和如何適用于它們的規則也要變”。
這其中涉及什么利益?實際上,幾乎什么也沒有。
那么“發展中”到底意味著什么?按照WTO規則,發展中國家有權享有“特殊和差別待遇”。不過,規則并未定義何為“發展中國家”。每個成員國可以“自定”,其他成員國有權提出異議。
被承認為發展中國家是中國2001年加入WTO談判時堅持的三大原則之一。中方的立場曾遭遇反對。為此,WTO采取了“務實做法”,這意味著中國幾乎不會得到通常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
比如,若根據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的烏拉圭回合談判的關稅減讓,中國只需將本國工業品平均關稅從42.7%下降到31.4%即可。而實際上,中國同意下調到9.5%。此外,中國也同意把農業關稅從54%下調到15.1%,而不是加入WTO所需的37.9%。如此一來,中國的承諾是與發達國家而非發展中國家持平的。
而在一些問題上,中國的承諾遠超發達國家。比如,發達國家在中國同意取消所有農產品出口補貼的14年后才接受這一義務。
與人們普遍認為的恰恰相反,中國加入WTO之后,除了能使用“發展中國家”這一頭銜外,幾乎沒有得到任何與發展中國家相應的好處。
中國加入WTO后,作為發展中國家集團的一員,努力為發展中國家爭取利益。2003年,中國與印度和巴西一道,推動發達國家改革其農業貿易政策,同時對發展中國家保留靈活性。這一努力迄今尚未成功。
目前,中國的發展程度仍遠低于老牌發達國家。從購買力方面看,中國的生活水平只有美國的1/3左右。
不過,雖然從世界貿易組織義務方面講,發展中國家地位實際上無關緊要,但在其他方面有用處,比如說在其他國際組織如萬國郵政聯盟獲得重大優勢的機會。
中國希望被稱為發展中國家,接受中國的這一愿望其實對世界其他國家并無損失。如果特朗普和莫里森得償所愿,他們也會發現幾乎什么都沒變。▲
(作者亨利·高{音}等,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