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要]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及其治療策略。方法 選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間至該院就診的84例糖尿病患者作為主要觀察對象。對患者的身體指標和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測定。 結果 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與胰島素抵抗、肝糖分泌過多以及肥胖等因素有關。結論 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其治療方法包括加強對患者生活習慣的干預,并給予二甲雙胍以及胰島素類似物等。
[關鍵詞] 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治療策略
[中圖分類號] R587.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9)07(b)-000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Eighty-fou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to Nov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main subjects. The patient's physical indicators and blood rheology indicator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was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insulin resistance, excessive glycogen secretion, and obesity. Conclusi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various factors. The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intervention of patients' living habits, and giving metformin and insulin analogue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Pathogenesis; Treatment strategy
糖尿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且隨著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其發病率正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主要的類型,約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90%左右;該癥多于35~40歲之間中年人群體中發生,因此又被稱為成人發病型糖尿病[1]。目前2型糖尿病在缺少徹底治愈的方法,臨床治療以控制病情發展,盡可能降低并發癥的嚴重程度為主要目標;但近年來對于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為該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為探究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及其治療策略,該文將選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間至該院就診的84例糖尿病患者作為主要觀察對象,開展研究。具體方法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就診的84例糖尿病患者作為主要觀察對象。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33例,年齡在34~71歲之間,平均年齡(53.6±5.2)歲,病程2~24年,平均(11.2±3.0)年。所有患者經事前檢查排除合并有嚴重全身性疾病者。
1.2? 方法
對患者的身體指標和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測定。其中,身體指標包括體質量以及腰圍和臀圍比例,以患者入院時身體檢查結果作為標準;血液流變學指標通過全自動分析儀進行測定,血液樣本均為患者空腹12 h后于清晨進行采集,采集量為5 mL。
1.3? 評價標準
記錄并比較每一位患者的各項身體指標檢查結果,對糖尿病發病機制進行研究。
1.4? 統計方法
選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x±s)表示;分別行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與胰島素抵抗、肝糖分泌過多以及肥胖等因素有關。見表1。
3? 討論
3.1? 2型糖尿病發病機制
臨床研究證實,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其中,胰島素抵抗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正常人體內產生的胰島素能夠對肝糖的轉化起到抑制作用,同時促進外周組織對葡萄糖的吸收和轉化,從而使人體內的血糖水平能夠穩定在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平上[2]。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細胞會分泌出IL-1β、IL-6、TNF-α、MCP-1等各種炎癥因子,誘使巨噬細胞逐漸向脂肪組織轉移,并導致更多的炎癥因子分泌;惡性循環下,大量產生的炎癥因子會使胰島素作用的信號傳導通路受到阻礙,影響其生物作用,從而發生胰島素抵抗[2]。
肝糖分泌過多也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其血液內胰島素水平要更高,但由于肝臟發生胰島素抵抗,導致胰島素無法正常對趕趟的分解和餐后糖原的轉化進行控制,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在空腹和餐后狀態下均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3]。
肥胖雖然不會直接對2型糖尿病的發生產生影響,但其對于糖尿病的其他致病因素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4]。例如在肥胖人群中,極易發生代謝觸發性炎癥(Metainflammtion,metabolically triggered inflammation),使其體內IL-1β、IL-6、TNF-α、MCP-1等各種炎癥因子的水平都明顯高于正常人群,提高了胰島素抵抗的嚴重程度;臨床研究已經證實,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分代謝速度要慢于正常體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且患者肥胖程度會與胰島素的抵抗程度成正比[5]。此外,肥胖還會加劇胰島B細胞的凋亡速度,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B數量要遠低于正常體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6]。
3.2? 2型糖尿病治療方法
生活干預是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最基礎的措施。臨床研究證實,適當鍛煉和飲食控制能夠對血糖水平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特別是對于肥胖患者而言,降低體重,糾正長期營養過剩和超重的狀況能夠顯著降低高血糖,緩解胰島素抵抗[7]。
二甲雙胍是糖尿病治療中最常用的藥物之一,與其他口服降糖藥物不同,二甲雙胍不會對人體胰島素的分泌進行干涉,其主要的機理是通過緩解胰島素抵抗,從而控制肝糖的轉化,促進外周組織吸收和利用葡萄糖,達到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因此,二甲雙胍在單獨應用時不會引發低血糖癥,安全性更強[8]。同時,二甲雙胍還具有改善內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降低C反應蛋白水平、降低可溶性血管黏附因子和抗氧化等功效,對患者的心血管可以起到保護作用,在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臨床研究證實二甲雙胍在降糖的同時,對糖尿病患者的體重不會產生影響[9]。但二甲雙胍同樣存在一定的禁忌證,對于合并有肝病、腎功能受損、組織灌注不足以及中樞性缺氧或正在使用造影劑的患者應停用該藥物。
噻唑烷二酮是一類口服胰島素增敏劑,其代表藥物包括吡格列酮和羅格列酮兩種。兩者均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降低血液中胰島素、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水平以及延緩胰島細胞凋亡的功效。雖然羅格列酮的降血糖效果要優于吡格列酮,但吡格列酮在改善患者血脂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甘油三酯降低水平更為明顯,此外還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從而降低腦卒中和心肌梗死的發生風險,對心血管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對于肝功能受損的患者必須謹慎使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
胰島素類似物是一類新型胰島素,其具有普通胰島素的全部生物功能,且功效更為多樣化,因此在臨床上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其中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時間長的特點,在實際使用中非常便利,患者可以在就餐前或就餐后再行注射,即可達到控制餐后血糖水平的目的,同時也降低了低血糖癥的發生風險;以地特胰島素和甘精胰島素為代表的兩種超長效胰島素類似物每日僅需注射一次即可提供患者正常情況下1 d內所需的胰島素,且患者在夜間發生低血糖癥的情況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減少;胰島素強化治療在新發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確定的治療效果,大多數患者經治療后血糖值可維持在正常水平,并且保持約兩年左右的時間,部分患者在此期間甚至不需要服用降糖藥物也能維持血糖水平。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其治療方法包括加強對患者生活習慣的干預,并給予二甲雙胍以及胰島素類似物等。
[參考文獻]
[1]? 劉潔, 滑麗美, 史永紅. 2型糖尿病腎病高危因素、發病機制及營養治療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7, 35(6):690-693.
[2]? 張繼剛,臧義獻,臧朋.門冬胰島素30R對新發2型糖尿病門診強化治療的臨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8):63-64,87.
[3]? 李斌, 范源, 李鑫. 基于PI3K/Akt信號通路的中藥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研究進展[J].中成藥, 2017(1):151-154.
[4]? 劉慧芳. α-硫辛酸與甲鈷胺治療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79-81.
[5]? 許曉娜,喬虹.胰高血糖素樣多肽-1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的新進展[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7,36(2):244-248.
[6]? 禤立平,徐敏,劉瑞欣,等.腸道菌群與2型糖尿病研究現狀及進展[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6, 32(12):1041-1044.
[7]? 李莉芳, 閻德文, 王燚乾,等. 糖尿病中醫藥治療策略與作用機理探討[J].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7(20):42-46.
[8]? Nathan D M,Buse J B,Davidson MB,et al.Management of hyper2gly-cemiaintype2diabetes:a consensus algorithmfor the initi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rapy.Aconsensus statement from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6
[9]? 張俊清. 探尋東西方2型糖尿病的差異——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J]. 中國糖尿病雜志, 2016, 24(10):955-960.
[10]? 林緯,陳剛.2018ADA/EASD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識聲明解讀——新策略、新理念、新挑戰[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8,10(10):28-30.
(收稿日期: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