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需求沒有被立刻滿足時,你的孩子會耐心地“等一等”嗎?還是會馬上哭鬧起來?培養情緒穩定的孩子,明白等待的意義,對他的未來真的非常重要。
趁著暑假高峰來臨之前,我和先生到青島海邊度了個小假。由于工作的關系我倆都坐怕了飛機,所以很開心地選擇了行程只有4個小時左右的高鐵,計劃著我們可以在平穩舒適的高鐵上安靜地看書,享受美好的、又不用擔心航班延誤的高鐵旅程。可是,當我們愉快地坐定了之后,才發現想象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
那天,不知道為什么,坐在我們座位周圍的幾乎全是老人和媽媽,以及他們帶著的小孩,起初這些像天使一樣可愛的小孩確實讓我歡喜了一陣子,可是車開了沒多久,這些小孩就開始哭鬧了起來。“始作俑”者是一個2歲左右的小男孩,他在吃完第一包餅干后堅持還要再吃,姥姥和媽媽耐心地告訴他袋子里已經沒有餅干了,可是他堅持還要再吃,在需求未被滿足的情況下,他開始歇斯底里地大聲尖叫,他的尖叫聲嚇壞了或感染了車廂內其他的孩子,于是車廂里就像有一支高分貝的管弦樂隊一樣,哇啦哇啦地起碼鬧了有半個多小時!
棉花糖實驗的啟發
我在那個當下就想起了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1960年所設計的關于“延遲滿足”的著名實驗。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找來了幾十個幼兒園的孩子,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待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上的托盤里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棉花糖、曲奇餅干。研究人員告訴他們有兩種方法來吃托盤里的零食,第一種是馬上吃掉眼前的零食;第二種是等到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選擇第二種方法的孩子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為獎勵。
對這些幼兒園的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肯定非常煎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些誘人的零食而捂住眼睛或是把身體背對著桌子,也有的孩子開始生氣地踢桌子或拉扯自己的辮子,甚至有的孩子用手去打零食。實驗發現,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3分鐘就放棄了。但還是有大約1/3的孩子成功地實現了第二種方法,延遲了自己對零食的欲望,他們等了大約15分鐘,一直到研究人員回來后才吃并且拿到了獎勵。
值得注意的是,從1981年開始,米歇爾教授逐一聯系當時653名當年參與實驗的孩子,從他們的父母和老師那里了解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處理問題的能力、與同學們的關系和掌控情緒的能力。結果發現,當年馬上吃掉零食的孩子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學習成績也不理想。他們或多或少都難以面對壓力,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和很難維持與他人友誼的問題。
其實,這個實驗說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除了基因的成分之外,智商中應該還包括自我控制力的因素在內,因為就算是最聰明的孩子也需要按規則完成學習任務。那么,究竟是什么決定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呢?實驗得出的結論是—轉移注意力。因為肯等待的孩子不會一直盯著零食,他們捂住眼睛、背過身子,或是唱歌,他們對零食的渴望不是消失了,而是暫時被忘了。
如何讓孩子學會“等一等”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幫助孩子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把它變成好的行為習慣呢?答案是:根據孩子的情況,有的放矢地讓孩子體會到“等一等”的益處。
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盡相同,為孩子創設一個充滿期待的、溫和的“等一等”的家庭生活氛圍,幫助孩子在“有結果”的情況下多做以下的“練習”:
第一,要了解孩子目前的等待基數。這和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和年齡有關。我們不能給孩子設立一個過于理想而他卻達不到的標準。
第二,理解越小的孩子需要越多次重復練習的機會才能養成習慣。因此我們需要給孩子很多的耐心,不能發脾氣,因為處罰是一點都沒有用的。
第三,根據現實情況,列出能幫助孩子轉移目標的東西。例如,飯前不許吃冰激凌,但可以多玩10分鐘的玩具;不能再買玩具,但可以去吃一個蛋卷冰激凌,等等。因此,如果高鐵上的小男孩鬧著還要吃餅干,媽媽可以先給他一個玩具或者一本繪本,然后告訴他,餅干在家里的柜子里,要回到家以后才能吃,但是現在可以陪他玩玩具或者給他講故事。
第四,證明等待是值得的。例如,過生日的時候才能買玩具機器人,但是如果愿意等待,可以再多買一個機器人的配件。當然,父母的鼓勵和贊美也是非常重要的“附加價值”。
第五,當然,父母的以身作則永遠都是最有用的方法之一。如果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處處能實踐“適度地等待”這一場景,讓孩子能看到、聽到、學到“等一等”帶來的好處,那么他對等待這個過程也會同樣充滿期待。
金韻蓉
婚姻家庭與兒童心理學家、百萬暢銷書作家、專欄作者、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女性領導人心理學”導師,出版有《女人30+》《愛在左,管教在右》等20余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