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父母總在擔心:“過早讓孩子了解身體真的好嗎?等他再長大一點說是不是更好?”如果我問你:“你覺得孩子幾歲時需要學習自我保護能力?你肯定會說越早越好。那么,讓孩子早早接觸一些健康知識,也是對他成長最好的保護吧!”
我在急診科工作的時候,有一次遇到一對夫婦帶著剛過1歲的孩子來看急診,媽媽講述了孩子遇險的經過:“他吃東西時不小心摔倒了,抱起來后發現,孩子全身都變得青紫,呼吸困難。我當時嚇得癱在了地上,手足無措。孩子的爸爸則馬上把孩子抱起來拍背,隨后半粒花生米從孩子的嘴里咳了出來,孩子馬上緩過來了。”
孩子在醫院里經檢查,已經恢復正常。這件事讓孩子媽媽對她的老公佩服得五體投地,她不止一次對我說:“崔醫生,我老公當時太冷靜了,太帥了。”但我想說的是,光有冷靜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正確的急救措施。這位爸爸的急救措施一定不是自己發明創造出來的,經過詢問,他說是他在上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學習過急救演練,他就記住了。而正是憑著這個小時候的記憶,在幾十年后救了自己的兒子一命。
由此可見,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就知道健康的重要性,不僅對他自己,對周圍人,對他自己的孩子,都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如果是我來回答孩子該在什么時候接觸健康科普知識這個問題,我會說:“就是現在。”
為什么是現在,而不是將來?
正確認識成因,才能勇敢面對疾病來襲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生病在所難免。為什么有的孩子總愛生病,有些孩子則很少生病?除了先天體質因素之外,與孩子對疾病的認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當孩子懂得感冒時流鼻涕,是因為鼻黏膜充血腫脹,分泌物增多;食物殘渣殘留在牙齒縫隙,其產生的酸性物質侵襲牙齒,使之脫礦產生齲洞;變質的食物進入人體后,其中的細菌會和消化道產生什么樣的反應……孩子會對如何避免生病,生病后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以及如何能更快地恢復健康有一定的概念和認知,會減少恐慌,也會對自己的身體和健康擁有一定的主動權。
如果有一天,孩子主動早睡早起、按時刷牙,生病后主動要求去看醫生并按時服藥,將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你會不會覺得輕松了很多呢?
“對待孩子生病,并不是馬上治療,而是應該了解疾病的本質—起因、發展過程、可能的轉歸。只有真正了解了疾病的全貌,才好下手制訂有效的治療方案,也許就是‘生活護理+等待。”
——摘自《崔玉濤談自然養育:直擊常見病的護理》
早早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對孩子從小進行健康科普,提升他的健康素養,會讓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變強。我在門診給3歲以上的孩子做檢查時,當根據病情需要孩子脫下褲子或者要摸他的小肚子時,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我都會先跟孩子說:“我要脫下你的褲子做檢查了。”“我要摸摸你的肚子,看看有沒有問題。”有些父母覺得我說這些話有些多余,常常說:“孩子小,他聽不懂,您不用說。”
但我認為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科普,要讓孩子從小就有對身體的自我保護意識。而且我在給孩子檢查的時候,也經常告訴他們,除了媽媽,只有醫生才可以看你的身體,而且一定是在醫院里,在醫生檢查你的身體時才能這樣做。我覺得這樣說,能讓他們從小就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潛意識里知道自己的身體是不能輕易讓人觸碰的。這樣的意識可以讓孩子終身受益。
小時候的機械記憶,關鍵時刻真的可以救命
兒童健康科普并不復雜,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器官是什么,鼻子是怎么呼吸的,骨骼是如何支撐身體的,眼睛是如何借助光線看見東西的,用簡單的可視化語言告訴孩子即可。即便他當時可能不會完全理解,但基于具體形象的記憶,這些健康知識都會深深地烙在他的腦海中。就像“1+1=2”,大家都不會去追問為什么“2”是答案,但就是記住了,以后也不會忘掉。
當孩子對自己的身體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他肯定會想知道如何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如何才能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教育精髓所在。所以,在孩子小時候,父母就應該給他正確的健康知識,并且不斷積累,這些知識會在他的大腦里保存下來,以后在需要的時候會反射出來,他不僅能用這些記憶來幫助自己,也許還能幫助別人,幫助自己的孩子,讓這些知識被活學活用,真正在生活中發揮作用。
理解生長的奧秘,才能構建科學的家庭養育環境
每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如何利用健康知識幫助孩子實現健康成長,如何幫助父母和孩子理解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幫助父母正確地理解疾病的過程,解答他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是我身為現代兒童保健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在接診和科普宣教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發現,家庭的養育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父母有科學的健康觀念,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將身體健康知識和好的生活方式傳遞給孩子,孩子對待自己身體的態度,對待成長的看法,以及面對疾病時的狀態,都會更加積極、正向。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家庭飲食結構,如果父母能科學合理地進行膳食搭配,那么孩子的味蕾上也會早早烙下健康飲食的印記;如果父母身體力行地踐行著越運動越快樂的理念,孩子自然也不會變成小懶蟲。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理解生長的奧秘,理解每個年齡段孩子成長變化背后的意義,那么,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育環境就會變得更加輕松和簡單。
“孩子的生長在一定范圍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所謂的正常值也不是絕對的。家長要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觀察,才能了解孩子生長的真實情況。”
——摘自《崔玉濤談自然養育:理解生長的奧秘》
對兒童的健康科普,這樣做才更輕松有效
孩子對身體的好奇,是接觸健康科普知識的好時機
孩子的生長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遺傳、營養、睡眠、運動等等,而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節奏。
隨著孩子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他會對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好奇。寶寶一出生就會啃咬手和腳,用他的方式感知自己的身體。3歲左右的寶寶開始纏著爸爸媽媽問個不停,他很想知道“為什么我的小手能抓緊小勺?”“為什么牙齒能把飯飯磨碎?”“為什么閉上眼睛就什么也看不到了?” 再大一點的寶寶會注意到小男生和小女生的不同之處,比如小男孩可以站著尿尿,小女孩卻不行。這些問題都會讓孩子特別好奇,當他主動向你提問的時候,正是你對他進行健康科普的好機會。
借助科普繪本或者一些可愛的模型、圖示,我們可以大大方方地讓孩子了解人體的構造,告訴孩子我們的骨頭雖十分堅硬,卻又非常輕;全身有600多塊肌肉,它們像橡皮筋一樣富有彈性,可以協助我們運動;心臟日夜不停地工作,將血液泵入全身,一生要跳動約30億次;而生命的原點,是從一個小小的細胞開始的……這不可思議的一切就是我們的身體,它們精妙地組合在一起,順暢地協同工作著。當孩子明白原來自己寶貴的生命是如此的神奇,會對生命產生一種好奇,一份珍視。
從被動到主動,讓孩子明白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讓自己少生病
與其說千萬遍“飯前要洗手”“飯后要刷牙”“早睡早起身體好”,還不如讓孩子真正了解這些事:看到飯前不洗手,細菌是如何通過口腔進入人體并繁殖的;飯后不刷牙,殘留的食物殘渣是如何附著在牙齒表面的,以及堅硬的牙體是如何一步一步被腐蝕壞掉;晚睡的習慣是如何打破身體內環境平衡的,等等。
讓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有時候我們也不妨讓孩子直面壞的生活習慣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我們深入淺出地講解會讓孩子入迷,他們會說:“真相原來是這樣啊,我真的要好好保護我的身體。”一旦這些認知在孩子的腦海里形成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他自然就會按時刷牙、按時睡覺了。
用互動代替單向傳輸,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對健康的認知
我認為,兒童的健康科普不只是醫生的事,也不僅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是整個家庭的事,父母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是養育者、陪伴者,更需要在不斷地學習中將正確的健康觀念傳遞給孩子!
在我們小時候,健康知識遠沒有現在這樣普及。所以,當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時,不知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確是很多父母的“難言之隱”。所以,真正的兒童健康科普應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健康知識,父母的知識不斷增加,觀念正確,孩子的收獲也會越來越多。而且,在這個時代,有時候孩子掌握的知識可能比父母還會多一點,因此,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交流,才是認識身體、了解疾病、珍愛生命的正確方式。
醫生和健康科普工作者是父母的朋友,能給予專業實用的建議。比如現在在各種渠道上都能看到相關的兒童健康知識,當父母對這些知識有疑問或不解的時候,可以帶著這些問題去問醫生或健康科普工作者。面對來自父母的問題,醫生及健康科普工作者會及時去查詢這些知識是否正確,是否有最新的研究和說法,以便能更好地反饋給父母,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良性互動,無論是父母、醫生還是科普工作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都能不斷地更新知識。我特別贊成這樣的互動式成長。
生命只有一次,值得你和孩子好好珍惜。關于身體是什么,健康是什么,以及身心健康對未來的重要意義,從孩子向世界說“你好”的那一刻就開始吧。
兒科醫生崔玉濤送你的健康素養養成關鍵詞:
科學、實用、互動
再深奧的醫學知識,只要使用合適的方法,都可以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來表述。
親子共讀是家庭日常進行健康科普的重要方式,比如在講到人體骨骼時,我們可以一邊和孩子看圖畫書,一邊告訴孩子骨骼是這樣幫我們抵御外界的傷害的,但如果不小心摔倒可能會發生骨折,所以運動時一定要小心;在講到眼睛時,可以提醒孩子看圖畫書上眼睛里的構造是怎樣的,告訴他通過晶狀體將光聚焦到視網膜上會產生圖像,如果用眼過度,晶狀體變形,聚焦就會變得模糊,眼睛就看不清東西了;講到耳朵時,可以讓孩子對著鏡子看自己的耳朵,再看看圖畫書上畫出的精密復雜的耳朵內部結構,這樣孩子會懂得不能隨意摳耳朵,如果耳朵里面進了水或者異物,要及時向父母或老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