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健康素養,不僅與身體健康有關,更與心理健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身心健康的孩子,會用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世界。
說到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許,健康和快樂永遠是第一位的。健康的人生,不僅包括身體的健康,還應有良好的健康習慣,有積極、樂觀的心理素質。養育身心健康的孩子,并不簡單。
我遇到過很多焦慮的父母,說到自己的孩子,他們總能說出各種煩惱——“每天精力旺盛,一點也坐不住。”“情緒一點都不穩定,動不動就發脾氣。”“我真不知道該如何和她溝通,她不理我。”……這類心理困惑,往往比生理上的疾病更讓父母手足無措。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心理的健康成長,是兒童健康素養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兒童心理的成長,與家庭的養育環境、孩子的性格特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孩子的小情緒,也并非“看得見摸不著”。學點心理學,掌握正確的認知和調節情緒的方法,相信你和你的孩子都會以積極、努力、樂觀的心態,為未來鋪下幸福的底色。
心理健康,可以從認知、情緒情感和社會適應三個方面來考量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不同的心理學家給出的心理健康標準雖然不盡相同,但通常都會從認知、情緒情感和社會適應三個方面來看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問題。
比如,在認知方面,心理健康的人能夠客觀地認識外面的世界,有好奇心,思考問題理智、現實,有正常的邏輯,無過多錯覺與幻覺,也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需求,清楚自身的能力。
在情緒情感方面,心理健康的人能清晰地覺察并接納自己的情緒,并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緒激烈的時候,能適當地控制自己的過激行為,激情過后有能力主動調整自己的心態,恢復平靜,也能準確地覺察并恰當回應其他人的情緒情感。
在社會適應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既能容忍挫折的打擊,從經驗中學習,根據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也具有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改善環境,使生活更美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能夠遵守社會規范,并保持自己的獨立個性,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
經營健康家庭生態圈,讓家有互動,能呼吸,會成長
遺傳和環境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更為突出。在治療精神疾患的時候,許多心理治療師都會發現,患者今天的表現,和他童年經歷中留下的沒有療愈的創傷有一定關系。因此需要讓患者先“回”到從前,再重新“長”一回,并在“長”的過程中幫他把舊傷療愈,從而獲得新生。
在童年經歷中,父母親的關系,父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以及養育者在孩子喜悅、憂傷、得意、挫敗、驚恐、焦慮等情況下的態度和反應,都會在孩子未來的心理素質中,留下相應的痕跡。
那么,我們要給孩子留下什么樣的痕跡呢?主觀上講,沒有父母希望那些痕跡是負面的,但現實中,問題還是時時發生。因此,父母應該怎樣和孩子一起度過他的童年,還真值得好好琢磨。因為,這里既不是沒有規律可循,全憑個人摸索;也不是誰說了什么經驗,就可以奉為刻板的鐵律,以為照著做就能夠高枕無憂。成長是一個過程,孩子在成長,父母也要成長。家庭是一個小的生態圈,有互動,能呼吸,會成長。
家庭成員之間,永遠需要互相學習,互相適應,并且攜手一起,引領孩子一步步融入社會這個更大的生態圈。
兒童的心理健康和早期養育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涉及面會很多,在這里只能就某些點,給大家提個醒。
安全是根本,心安,天地寬
很多年以前,在我給《兒童安全》這本書寫序時就曾提到,心安,天地寬。我們不僅要保護好孩子的身體安全,更要給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一塊重要基石。嬰幼兒時期的擁抱與及時回應,能在親子之間建立起良好的安全依戀。這個時期,需要父母“讀”懂孩子發出的各種信號,及時、敏感、準確地回應他的各種需求。當孩子對外界好奇時,需要父母根據他的能力設置方便自由探索的安全環境。這樣,你就不會總是提心吊膽,總是說“不許”“別動”等禁止性的話。你的安心,會使他也放心地去探索,去嘗試,并且在探索和嘗試中發展自己的能力。因為他的經驗已經告訴他,你離他不遠,你可以隨時都支持他。你是他的安全港灣。
另外,我們不僅希望孩子今天是安全的,更希望的是,當他離開我們的視線時依然有能力保護自己的安全。因此,我們不能為了今天少些磕碰,就限制孩子的許多行動。過度限制的結果是以孩子能力的發展為代價的,增加的是他未來生存中的危險系數。我們要讓孩子在日益豐富的活動中發展各種能力,在那些小小的挫敗和磕碰中建立起自我防護、主動防護的意識和自信。
責任心,從承擔開始
責任心事關人與人之間、人與集體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責任和義務關系,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養的。但面對新生命談責任心的培養,是否早了些?我們說,不早!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承擔著養育的責任。也許不是所有的新父母都能毫不猶豫地擔起來,但我們必須明白,孩子在經歷著生命中關于責任心的第一次示范。我們對那個小生命的關注,將帶給他最初的安全感。
在養育之初,孩子會把父母“訓練”得相對敏感,無論是渴了、餓了、尿了、痛了……哭聲都能把父母召喚。漸漸地,父母比寶寶反應還快,算準了時間,該吃了,該尿了。你以為寶寶從此就不再受罪了。且慢,這真的好嗎?不,表達自身的生理需求,原本應該是孩子自己的責任,而且他也勝任。當孩子承擔起表達生理需求的責任的同時,他的表達能力也會得到鍛煉。所以,小心地把屬于孩子的責任留給他自己,及時強化他在表達上的進步,也是我們為人父母的責任。
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們需要把屬于孩子自己能夠承擔的責任一點一點地交還給孩子,從喂飯到自己吃,從換尿布到自己如廁,從你幫他洗澡到他自己洗澡,從你規定他何時洗漱到洗漱已經成為習慣和自主的愿望……每一次承擔,都意味著孩子向前邁了一大步,他的行為在影響他自己,當然也影響到你,影響到整個家庭。
有人把這叫作當個“懶媽”。不過這個“懶媽”其實心不懶,而且比表面勤快的媽可能更操心,因為她要充分估計孩子的能力發展趨向,讓那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漸地成為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感受挫折,感受成長,感受勝任愉快。當然,更重要的是你還要給他勇于承擔的示范,因為父母畢竟是整個養育過程的第一責任人。
如果你把所有這些都當作責任心的培養,相信你很快會看到一個積極主動的孩子在家里活躍著。
情緒豐滿,情趣豐富,還要學會情緒穩定
從第一聲啼哭,到喜怒哀樂悲恐驚俱全,我們的孩子只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這一過程發生得那么自然,基本上不用任何人教;這一切發生得那樣及時,使得我們的孩子能夠迅速地調用自身的資源,以應對環境的變化。
綜觀情緒的發生,我們會知道每一種情緒都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對孩子的生存具有一定的貢獻。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的情緒無所謂好壞,都應該正常地伴隨著整個生命旅程。
但在人類的生活經驗中,我們還發現了另一種現象:強烈的情緒,比如狂喜、暴怒、極悲,都有可能使我們的心智變得狹窄,并且由于過度調用身體資源,而對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還有一些情緒,比如羨慕或嫉妒,有的會給人帶來動力,有的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我們的心靈猶如一個情緒盒子,沒有哪種情緒應該被排斥在這個盒子之外。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孩子建立起管理好這個盒子的心智體系。無論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如果我們能幫孩子很好地認識它們、接受它們、管好它們,我們將看到一個情緒豐富、情感豐滿的孩子在成長。
雖然各種情緒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對各種情緒的控制卻是后天可以學習的。孩子可從書中學,更會從父母的言行中學。如果我們從小沒上過情緒管理課,現在和孩子一起補也不遲。有不少童書可以幫我們認識和調控消極的負面情緒,強化和放大積極的正面情緒,在和孩子共讀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收獲對情緒的積極管理。
激發抗逆力,積極渡難關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理創傷很難避免。父母雖然不會刻意去傷害孩子,但出于對孩子的關心,以及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可能會過分關注,使孩子的心靈沒有了成長空間,失去了自我;由于職場壓力,可能會忽視孩子的需求,使孩子獲得父母關注的渴望發展到畸形,于是挖空心思去制造各種事件,吸引父母的注意;由于家庭矛盾,家庭成員的緊張、憂郁、狂躁的情緒都可能侵擾到孩子,使孩子驚恐不安。
一旦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創傷已經產生,重要的是停止繼續傷害,并且通過陪伴、疏導,幫助孩子平復情緒,進而激發孩子的抗逆力,找回真正的自我。讓創傷也變成成長的資源,孩子的內心將更為強大。
當然,還有些時候,孩子的心理健康嚴重受損,會發展為病態,在那種情況下,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對癥治療,更為重要。
看吧,養育孩子的過程是不是很有意思?我們不僅要關心孩子是否生病,還要關心他們小小的腦袋里究竟在想什么,做能讀懂孩子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長才有意義。
心理學家徐凡送你的健康素養
養成關鍵詞:
關心、放手、支持
想讓孩子長大,就要做溫暖的支持者與陪伴者。孩子的身心健康離不開父母的關心與支持,更離不開適時的放手。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做不到“適時放手”,總覺得還是等孩子再長大一些吧。但孩子的心理發育與生理發育應該是同步的。如果我們總不放手,孩子會出現“習得性無助”;如果我們只關心孩子是否生病,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緒問題,就會發現 “孩子越來越難管了”,甚至用“生病”來吸引我們的關注或逃避他不想去做的事情。
尋找共同語言,是打開孩子心扉的重要方式。有時候,我們需要不加評判地傾聽孩子的“吐槽”,或者和他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在過程中要盡量有孩子能自己做主的步驟。在孩子鬧脾氣時,我們要冷靜地接納孩子的情緒狀態,幫他平復心情,回歸理性。
總之,要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尊重他,欣賞他的勇敢、堅韌與創意,感動于他帶給我們的愛、友善、寬容與支持,這一點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