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曄
有些寶寶一心想贏,凡事都要爭第一,贏的時候開心地亂蹦亂跳,輸的時候就會非常生氣,甚至大哭大鬧。這是行為問題嗎?
果果和苗苗拿著風車在院子里跑來跑去,果果的風車轉得慢了點兒,他不高興了,非要和苗苗換;果果堆的積木不小心倒了,他又是一通哭和發脾氣;看大哥哥拍球,自己卻拍不起來,也哭個不停……寶寶為什么總想贏?
寶寶為什么總是想贏?
別擔心,其實寶寶想贏是一種正常現象,是每個寶寶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我要證明我自己:自我意識的成長
1歲半之后到兩三歲左右,隨著寶寶身體運動能力的增強,他們感受到了自己前所未有的能力,所以什么事情都想嘗試一下,比如模仿大人拿著噴水壺澆花、像模像樣地掃地,學哥哥姐姐的樣子拿筆亂涂亂畫。而正是在這些活動中,寶寶發現自己“能澆水”“能掃地”“能畫出線”,從而獲得了對自己能力的認識,也就是自我意識。正因為如此,這階段的寶寶特別渴望在各種活動中證明自己的能力,自然也會表現得特別在意結果。
●相互比較:不當的激勵方式
但是寶寶總是想贏的心理,除了和自身的心理成長有關,也與家庭的撫養方式密切相關。不少父母為了激勵孩子,總是有意無意地進行“比賽”,比如為了讓孩子好好吃飯,就會說“看誰先吃完”,上床的時候又會說“看誰先睡著”,或者和小伙伴們在一起的時候,會時不時地說“你們幾個比賽,看誰先拿到球”,或者說“你看苗苗已經喝完一大杯水了,我看看你能不能喝完”。這種看似激勵的話語,實際上也同時暗示了寶寶“贏”了才好,爭個第一才好。這種養育方式讓寶寶養成了什么事情都和別人去比的習慣。
而為了讓寶寶產生勝任感,家長在很多事情上又常常造假,故意輸給孩子,導致寶寶認為自己真的“很厲害”。習慣了被“冠軍”的寶寶,突然面對真實的社交生活時,自然難以接受自己不是第一名的現實。
3招讓孩子擺脫輸不起的魔咒
那么如何幫助寶寶健康成長,擺脫“輸不起”的魔咒呢?父母可以試試這樣做:
盡早讓寶寶接觸同齡伙伴
電視劇《虎媽貓爸》中有這樣的情節,爺爺奶奶扮演巫婆配合寶寶在家里玩,而在玩的過程中對孩子千依百順。這實際上并非真實的社交世界,而是一種虛擬世界。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寶寶是唯一的中心,所有的人都圍著他轉,這非常不利于寶寶的心智成長。所以,從寶寶能坐開始,就應該多帶寶寶在社區附近或游樂場和同齡的小伙伴接觸,幫助寶寶盡早走出虛擬世界,感受真實的社交環境。
體驗自己的“不可能”
這階段的寶寶缺乏客觀自我評價的能力,因此對自己能力的估計會非常高,會選擇一些在成人一看就知道他“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來嘗試,比如想幫媽媽洗碗。這時候其實是讓孩子客觀認識自己的好時機,可以給孩子客觀的評價“寶寶洗得很認真,但是沒有媽媽洗得干凈,將來你也會洗得很好的”,借此告訴寶寶,媽媽是“洗碗冠軍”,爸爸是“擦地冠軍”,爺爺是“讀書冠軍”,奶奶是“炒菜冠軍”,寶寶是“哈哈大笑冠軍”……借助游戲化的語言,幫助寶寶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不足。進而將這種認知擴展到自己社交圈子里,可以讓孩子試著說一說,比如苗苗是“玩風車冠軍”,哥哥是“拍球冠軍”,我是“撿球最快冠軍”……這樣的認知既可以讓寶寶學會自我認知,又能教會寶寶進行多元評價。
給孩子搭建成長階梯
不要輕易讓孩子完成超過其能力范圍的任務,比如非要讓兩三歲的寶寶認識多少個字,能講多少個故事,搭多高的積木。當任務過難的時候,寶寶通過努力難以達成,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體驗——我什么都干不成,從而產生大量的消極情緒,比如發脾氣和哭泣,甚至導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狀態,見到一點困難就往后退縮。所以,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培養能力非常重要,切忌揠苗助長。
同時,在和孩子一起生活和游戲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觀察孩子,及時地向寶寶伸出援手。比如寶寶站在一個不太危險的高處想往下跳但是轉了幾圈都不敢的情況下,說他是“膽小鬼”,逼著他跳下來,或者嚇唬他“危險!會摔傷”,直接剝奪他嘗試的機會的做法都不可取,好的做法是在鼓勵孩子冒險精神的前提下,向寶寶伸出援手,讓寶寶在保護之下嘗試跳一次,完成之后及時給寶寶鼓勵:“哇!你已經跳下來了。你想想剛才跳的時候用的什么姿勢,再試幾次。你肯定就能自己跳下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