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在說“不忘初心”,而這份“初心”究竟是什么?對于一個政黨而言,那就是立黨之初所立下的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為新中國的崛起而奮斗的目標。如今,我們黨已走過98年風雨兼程之路,新中國也將在今年10月1日迎來建國70周年慶。正是這份初心,支撐我們走到現在,并且精神抖擻、昂首闊步在新的時代迎接新的挑戰,自信講述新的中國故事。
對文藝工作者而言,我們的“初心”,源自熱愛,那正是我們拾起這份事業的初心。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因為熱愛,所以成為擁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的人。正是這一個個做為個體的獨立和鮮活,才形成一股時代的思潮與力量,成就文明之基業,代代相傳。在當下,我們應用文藝凝聚起新時代奮勇前進的磅礴力量,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參與其中的力量。
作家阿來曾就寫作的問題提過一個觀點:作家要學會“上天入地”——這個天,是社會、民族、人生等宏大議題;這個地,則是指日常生活、大千世界、柴米油鹽。我們對待藝術創作的態度,也應如此。如今,在國家提倡文旅融合的當下,不僅是為提升國家軟實力和打造文化品牌所致,亦是一個重新在地思考我們文化歷史資源的契機,以及我們如何重新煥發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的問題。
而在另一層在地實踐的層面來說,是鄉村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融合嘗試。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后,鄉村振興成為建設美麗中國、表達文化自信、展現大國魅力的重要途徑。藝術展覽介入鄉村帶動了旅游業以及與之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對當地經濟的發展、文化形象的提升、文化品牌的塑造具有促進作用。這也和之前已經模式成熟的古鎮開發可以說是相近的邏輯。所以,在轟轟烈烈熱鬧之余,我們還應趁早冷靜思考現象背后所潛在的種種問題,少走彎路,那么,這好事也將事半功倍。
而在科技突飛猛進變革的當下,不僅僅是生活習慣,思維方式也在發生著急速改變。這種改變并非一朝一夕,尤其是人的思維和習慣、整個文化的導向,并不如單純的技術、設備、硬件載體那般容易改變和創造。在多媒體技術令人炫目的同時,我們還能做什么?僅僅是跟著技術走嗎?這個時候,人文精神將置于何處?正是這些發問,或許我們的思考才會更豐滿,我們的文化生態才能更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