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群眾文藝的發展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以群星獎已經走過幾十年的光輝歲月為例,群眾文藝正以更加勃發的勁頭邁進。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多元化潮流的推動,文藝創作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網絡文學天馬行空,一家獨大;影視文學繁花錦簇,異彩紛呈。而群眾文藝創作作為人民心聲的反映,也從過去的文化專干一枝獨秀發展成為群眾廣泛參與的“百花齊放”局面。然而,面對新的時代與新的形勢,群眾文藝創作該向哪個方向邁進才能保持慣有的發展勢頭呢?
第十八屆群星獎的收官結束沒多久,近日在山東煙臺舉辦的中國文化館年會再次點燃了文化館人對群眾文藝創作的關注。多位在群眾文藝創作中摸爬滾打數年的專家紛紛以現身說法和親身感悟,與文化館人共同探討如何才能創作出角度新穎、立意深刻而又感動人心的群眾文藝作品。
那么,如何才能創作出群眾喜愛的文藝作品,作為群眾文藝創作者,該如何著手呢?眾所周知,群眾文藝作品是群眾性的文藝創作和表演,是以廣大群眾為創演主體,通過對群眾自身興趣、愛好等的培育、展示;愛進行的創演行為。這樣的特征使它明顯區別于專業的、職業的、個人的行為。鄉土氣息、生活韻味、地域風情、主流價值等成為群眾文藝與專業性的文藝創演最為不同之處。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群眾文藝的發展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以群星獎已經走過幾十年的光輝歲月為例,群眾文藝正以更加勃發的勁頭邁進。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多元化潮流的推動,文藝創作呈現出空前繁榮的局面,網絡文學天馬行空,一家獨大;影視文學繁花錦簇,異彩紛呈。而群眾文藝創作作為人民心聲的反映,也從過去的文化專干一枝獨秀發展成為群眾廣泛參與的“百花齊放”局面。然而,面對新的時代與新的形勢,群眾文藝創作該向哪個方向邁進才能保持慣有的發展勢頭呢?
首先,創作群體更加多元,創作手法更應注重。近些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有時間、有能力投入到文化生活中,因此,從群星獎近些年入圍的作品來看,群眾文藝創作的主力已經由過去以文化館的文化專干單打獨斗轉變為若干業余文藝愛好者的百花齊放。過去,由于受經濟發展滯后所制約,廣大人民群眾致力于物質條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主動參與文藝創作,勞累一天后更喜歡充當群眾文藝的觀眾,而不愿去勞心耗神地開展文藝創作。那種社會背景下,群眾文藝創作的主力是各級文化館站的“文化專干”。他們肩負著為廣大人民群眾創作好的文藝作品的重任。而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們富裕起來,與之相應的對文藝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參與文藝創作的熱情也越來越高漲。不僅在城市各行業系統不斷涌現出文藝創作高手,在廣大鄉村,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文藝愛好者,他們在工作之余,三五成群,歡聚一堂,揮毫潑墨,描繪對生活的熱愛。以第十八屆群星獎入圍作品來例,上海推薦的舞蹈類作品《紅韻》的創編人員和演員全部來自上海市殘疾人舞蹈團,他們都是業余演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而且對于聽障人士來說,練習舞蹈本身就比較難。他們能闖進群星獎的決賽本身就是出于對舞蹈非同尋常的熱愛。但是,參與創作的人群越發豐富后,勢必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從相同題材的素材中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這就要考驗創作者的技巧和經驗。定期對創作者進行業務培訓和交流也許是當下提升群眾文藝創作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當然,培訓需要注重對培訓內容、形式及師資進行把握,照本宣科、上面講下面記倒不如來一場針對作品的現場診脈,水平一般的老師講千百次不如名師一語戳醒夢中人。因此,創作手法的培養還需要日積月累、長期不斷的磨煉。只要形式得當、內容豐實,創作者才能有所感悟,水平才能日漸精進。
其次,關注面轉變范圍廣,更需要沉下心來搞創作。群眾文藝創作的內容和形式由過去的“專”轉變為“雜”。群眾文藝創作對文藝作品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創作是基礎,沒有好的創作,再好的演員和呈現形式也等于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過去群眾文藝創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強的局限性,而現在隨著群眾創作主體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群眾文藝創作眾來。因此,如今的群眾文藝作品關注的面更廣,從反映群體中來看,有快遞小哥、清潔工、殘障人士、護林工人等,從反映的主題來看,有表現社會現象的、洞悉人際關系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錯綜復雜的價值觀,還有反映鄉村振興的。關注面更廣,更需要創作者沉下心來仔細觀察。筆者曾在一次下鄉演出中,看到一個由一位農民作家創作的小品,講述的是一位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發生了一系列誤會之后最后澄清的故事。雖然短短幾分鐘的表演,臺下坐著的觀眾無不被小品所打動、全場掌聲雷動。為什么這樣的作品在基層會如此受歡迎?與創作者長期扎根農村,敏銳捕捉生活細節有很大關系。創作者說,為了創作出好的作品,他愿意常年住在農村,閑暇時喜歡和大伙兒聊天,上到國家大事下到家長里短,無所不聊,老百姓關注的話題、發生的事情都用小本記下來,當做素材積累。而且他還喜歡在觀眾中當“臥底”,真實地感受觀眾對作品的反映,從而調整自己的作品。因此,筆者以為,當下的群眾文藝創作并不缺創作者的加入,而是缺少靜得下心來、沉得下身去的人。一個好的作品,需要長年累月的積累和打磨,沒有扎根基層、關注生活的態度,必然不會創作出能夠直擊心靈的作品。
第三,精品力作離不開“接地氣”。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網絡成為不少創作者發表作品的平臺,雖然群眾文藝創作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但是也會造成準入門檻比較低,難以監管的問題,由于上傳、審核標準降低,使大量庸俗、低俗濫俗、媚俗的作品充斥網絡。然而,在如此眾多的題材中,能捕捉到新穎的角度、深入人心的話題就需要創作者深耕厚植,創作出“接地氣”的作品來。因為,真正的好作品,曲高也能和眾。文化藝術產品的影響力、生命力,靠的是其思想性、藝術性、娛樂性。
第四,表現技巧日臻完善,但仍需警惕“戲劇化”“雜耍化”等亂象。縱觀近年來群星獎作品,演員的功力和技巧均很嫻熟。特別是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基層創演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與“業余”概念正在改變,群眾文化的品質和素養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堪比乃至超過了許多專業創演。特別是其“群眾編演,編演群眾”的創演特色和“眼下事,身邊人,世間情,易共鳴”的創演路徑,包括不以技術遮蔽藝術,不以熱鬧沖淡門道的創作理念上的清醒,已然使得部分節目具有了“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經典品格。但是依然不能放松警惕的是,要避免舞臺呈現形式出現“戲劇化”“雜耍化”等傾向。
因此,群眾文藝創作本就是需要靜下心來長年累與的培育與厚植,需要各部門及全社會的長期關注,這樣才能使群眾文藝這棵樹枝繁葉茂、綠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