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山

到了汛期,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會對堤壩形成更大的沖擊力,不斷的流水使堤壩變得更加薄弱,最終會發生坍塌或決口,洪水在瞬間將以翻江倒海之勢傾瀉而出。力量也是如此。經過聚集力量和順勢而試的訓練后,力量愈加強大,而且力量的傳導通路亦會逐漸通暢,內在之勁力好似上弦之箭,大有蓄勢待發之勢。
由于順勢而發,各種形式、各種方位的勁力態勢均應因勢利導?;蛘哒f,這種勁力的沖動欲前則前,欲后則后,欲左則左,欲右則右。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力量一般先出現向前的爆發趨勢,那么,就應該在瞬間使其驟然向前發出。發力時,務必使自身“內整性”的勁力得以爆發。雖然是順勢而發,但真正發放時卻并非那么順暢,總是感到某種說不出的別扭,往往顧此失彼。若有意識地去發這個力量,反而又發不出來。若是流水不暢,清除水路淤泥、或將決口扒大一些即可。使勁力暢通的方法就是進行有意地試發訓練,此過程就相當于水路的清淤或扒大決口。
所謂的試發,就是先使手臂進行間斷性的、似快非快的肌群收縮練習,然后逐漸過渡至瞬間性的爆發訓練。其法與順勢而試的外在形式大同小異,也有單、雙臂兩種體驗模式。不同之處是前者為試,后者為發。當感到勁力處于最佳狀態時,可直接將其發出即可;若感到某種勁路不甚暢通時,可先使肢體相關部位的肌群進行抖動性的收縮活動,抖動的頻率由慢至快,由小至大,最后將其驟然發出。
單臂順勢而發有向前試發、向后試發、向左試發、向右試發、向上試發、向下試發、任意方向試發。
雙臂順勢而發有同向順勢而發和逆向順勢而發。兩臂同時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則為同向順勢而發;若兩臂以相反的方向試發則為逆向順勢而發。
由于實作沒有固定模式可言,技擊者隨時會處于多變的狀態,這就要求習者應具有多方位的發力效能,即任意狀態、任意方向的發放能力。但不論進行任何方向的試發,均要以內整為根基,以軀干部位和臂部的肌群為勁力鏈。為此,可進行順勢而發的深化練習。此過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松緊體驗
由于任何拳術的勁力均來自骨骼肌的收縮,因此,發力的不足往往因為肌群收縮的強度或頻率不夠。通過肌肉的松緊體驗即可起到強化肌群收縮的作用。開始時,先體驗局部的肌肉松緊,此后逐漸延伸到更多的肌肉進行松緊體驗。具體操作方法為:
1.先對手部肌群進行松緊體驗,在此過程中,手部同時伴隨快速的抖動。
2.將手部肌群與小臂肌群連成一體進行上下松緊體驗,小臂肌群要有明顯的彈性。
3.從手部開始,將肌群的收縮鏈延伸至大臂,整個臂部肌群如同一條粗壯的筋腱,在臂部向前彈抖的過程中,進行臂部肌群的松緊體驗。
4.以肩部為樞紐,將手臂與背闊肌連成一個運動鏈,體認其松緊之情景。此時的肩部必須放松,以免通連的各肌群間產生阻滯現象。
5.兩臂稍向外撐開,使兩臂與胸肌之間形成肌群收縮鏈,在單臂或雙臂振動后拉之際,體驗臂部與胸部肌群的松緊。
6.將肌群鏈延伸至整個背部、腰部和胸部,然后感受其松緊之狀況。軀干部位的肌群鏈如同巨大動力源,松緊狀態迅速波及臂部肌群發生聯動性收縮。
7.兩腿之間的肌群作為一個拉動鏈,在上身松沉的前提下,體驗腿部肌群松緊之情景,如大腿肌或小腿肚肌肉的松緊狀況。
8.將手、臂、胸、腹、背、腰以及腿部肌群連通一體,使之成為一個大塊的動力源,然后不定向地體驗這種肌肉若一的松緊感受。當這種動力源發生定向爆發時,即可產生強大的威力。
二、下松上緊體驗
所謂“下松上緊”就是下肢盡量放松,而軀干部位乃至上身則有緊實之感。此法與松沉樁初始要求的“上松下緊”練法正好相反,因此,站松沉樁的初期若以此要求來站樁,習者會感到非常矛盾。但經過一階段的松沉體驗后,伴隨著自然的“下緊”,兩腿的根基作用逐漸加強,“上松”的結果則形成了內整。為了強化軀干部位的緊實膨脹效果,則有必要專門體驗“上緊”之感受。具體操作為:在松沉樁的基礎上,把兩腳的前后距離盡量減小,兩腿的彎曲度降低,如此則淡化了腿部的運動量,這樣就可重點感受“上緊”所帶來的收縮效果?!跋滤伞睍雇炔扛械奖容^輕松,即使站樁較長時間也不會有累的感覺,但臀部以上的后背、前胸部位會更加渾厚緊實。
三、力柱體驗
所謂“力柱”,即自身的力量好像一個巨大的柱子矗立于空間。當上部的緊實之感加強后,即可反過來再與下肢的肌群發生牽連。實際上,“力柱”的本質是上下肌群所發生的貫通性收縮,其感受如同柱體穩立于地面。開始時,先進行左式或右式的體驗,最后擴展至整體性的“力柱”體驗。比如,左式的“力柱”體驗,不論左腳在前或在后,總是把身體的重心放在左腿。此時,可體驗左腿和上身的“力柱”存在。這時的感受是:左腿和左臀、腰部、背部、肩部、胳膊會有一塊牽連性肌群鏈形成的柱體。若以拳掌擊之,就會感到柱體部位堅如磐石,有強烈的抗擊作用。右式的體驗是右腿和上身的“力柱”存在。整體性的體驗就是把身體的重心分擔于兩腿,體驗兩腿和上身部位貫通一致的“力柱”。
四、金剛體驗
金剛者乃硬度之象征,通過此法訓練可使肌群形成的“力柱”變得更加堅硬?!爸w”高效的收縮特征亦能充分顯示特別強的抗擊性。由于此法訓練的特殊性,在肌群收縮鼓蕩的同時,常與呼吸配合練習。
下肢為右丁八步,其大小與中級的矛盾樁差不多,兩掌置于身前約7厘米距離,掌心向內;右掌向上、向外做順時針的畫圈動作,此圈可畫1圈或3圈。但不論畫1圈或3圈,最后定式時均將右掌止于胸前,掌心向上;在畫圈的過程中,以鼻深深吸氣,然后口微閉合,以鼻將氣噴出,共分3次將氣噴完。在噴氣的過程中,右掌隨之向右做展開式的砍擊動作(圖1、圖2、圖3、圖4)。
右臂迅速向左彈回,依照同法再配合第二、第三次噴氣來完成右掌展開式的砍擊動作。如此即完成了一個循環動作,共完成3個循環練習即可。
左臂的練法與右臂的練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同樣是完成3個循環動作。
也可在吸氣的同時,使左右兩臂分別做向外的逆時針和順時針的畫圈動作,在噴氣的過程中,兩掌同時向外做迅猛的砍擊動作,如此完成循環練習。
五、肌蠕動體驗
蛇和蚯蚓均為無足動物,都是以肌體蠕動的方式向前游走。所謂肌蠕動,就是肌群像蛇一樣從某部沿著一個方向進行蠕動、游走,其作用可使肌群收縮的方向統一化。由于此法對各肌群的聯動性或協調性要求較高,因此屬于最難練、最高級的功法之一。就詞義而言,肌蠕動系肌肉方面的游動,但其本質則是各肌群收縮力量的傳導作用,重要的是這種傳導的方向均朝一個點進行。
開始時,可使少部分肌群進行肌蠕動體驗。比如,先使肩部的肌群沿著整個胳膊向手腕部位蠕動。達此效果后,再體驗背部肌群逐段向肩部、臂部蠕動,最后可擴展至整體的肌群通過腿部、臀部、腰部、背部、肩部、臂部向手腕部位蠕動。這時,若用手觸之,可明顯地感到這些肌群在游動。這種體驗是使肌群收縮方向若一化的最佳途徑。這種蠕動若能在瞬間得以爆發,其狀如驚蛇撲食之情景,不但神速,且動能十足,力量超人。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