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心誠
研讀太極拳的有關理論,大多數人都認為太極拳是文化拳。但筆者覺得這種說法還不能完全概括太極拳的內涵。就文化藝術形式來說,電影、電視、戲劇、音樂、美術、舞蹈、體育以及茶、酒、菜、服飾等,這些文化形式盡管都體現了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與各種各樣的民族形式,但就其根基性、延展性、滲透性、包容性而言,沒有任何一種文化能與太極拳這種文化形式相比。因此筆者認為,在太極拳文化前應冠之以“大”。其理由有四。
一、太極拳習練的效應多方位性與功夫的深層性
修煉太極拳所獲得的效應的全方位性是無與倫比的。
事實證明習練太極拳能修身養性、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美體美容、開慧益智、延年益壽,其功夫既顯露又隱密,神妙莫測。
二、太極拳文化根基的深厚性與延展空間的寬廣性
太極拳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陰陽學說、五行理論、儒家文化、道家思想、釋家精神等共同構成其深厚的土壤,除它本身形成的各種風格、流派(諸如陳、楊、孫、吳、武、和等)外,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及群眾習練基礎的尚有武當太極、形意太極、八卦太極等等,展現出太極拳文化寬廣的延展空間。可以預計,今后太極拳還將不斷產生新品種、新架式,諸如太極舞、太極操、太極書法、太極繪畫等會層出不窮,太極拳文化會以更多的形式出現在不同的文化領域。
三、太極精神的滲透性與太極內涵的含蓄性
各種文化領域,無論是從狹義還是從廣義看,太極均可以向其滲透并被其滲透。哲學、軍事學、宗教學、醫學、生理學、心理學、生物化學、美學、物理學等,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也無論是邊緣學科還是新生學科,乃至各種門類的藝術形式,如電影、電視、音樂等,可以說,如無太極之元素與精神,電視、電影將會黯然失色,文學、藝術將索然寡味,體育、娛樂將殘缺不全,甚至人類會躁動不安,世界也將缺乏平和,太陽也會缺乏溫暖,女人會不再生孩子,此非夸大之辭。有人利用太極原理解讀高科技(如納米技術),有人利用太極原理做好領導工作,有人利用其原理炒股,有人利用其原理做運籌、調配工作以及對外友好交流工作等,據證,己取得成效。這一點不奇怪,這是因為太極精神具有無所不及的穿透力與無孔不入的滲透性,其內涵的含蓄性無比奇妙,它本來就是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土壤中的一大瑰寶。
四、終極目標的崇高性與不可窮盡性
誰能說自己所練之太極已達頂峰再不可逾越?沒有,也永遠不可能有。它所追求之境界是高德、高智、高功。出身于河南的著名哲學家、原北大教授馮友蘭先生將人生境界分為四層次:自然、功利、道德、天地。馮先生認為“天地境界”是最高境界與最高層次。在解釋天地境界時,馮先生說:“自己與宇宙同一”。這與太極追求的境界——天人合一、天人一體、天體大宇宙、人體小宇宙何其相似!中國儒派思想家主張天人合一,立身之本為盡心知性,從而追賢求圣;道家思想家們主張修真養性,虛靜無我,追求妙真之境:佛家思想家們主張篤信修行、明心見性、性命雙修,達到真如佛界;這與太極的修煉理念——身心雙修、練拳練心、至高至真又何等相同!事實證明,凡真正能修煉出高德、高智、高功者,都必須體悟四合:與天時合,與地利合,與人際(即社會)合,與己合,四種合和做到了,才有希望得到太極之真諦。說來似乎極簡潔的兩個字——太極,它的拳理中映射出哲學、科學的永恒的耀眼光芒;它的拳法中呈現不盡的技術與藝術的無比新鮮而明艷的花朵,它的架勢名稱中和內涵里閃現的是中國古典詩詞歌賦的意境金光;從它的行拳走架的姿態里,人們感覺到的是人與自然的大和諧,人生修煉的無以言狀的玄奧以及人類生存的生命價值與偉力;從修習的至高境界里,人們體味到的是中華民族對至真、至善、至美的永不疲倦的追求與永無止境的奮斗。請問:世上的哪一種文化載體能有如此這般的深奧莫測性與不可窮盡性?
所以,文化太極前應冠之以“大”,乃實至名歸。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