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而春
摘要:在經濟新常態下,金融的穩定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金融穩定可以有效地應對金融風險,能夠保障國民經濟的平穩發展。基層央行在經濟新常態下對金融的穩定性有著重要影響作用,本文討論在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基層央行如何有效開展金融穩定工作,來維護地方的金融穩定和經濟的平穩發展。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基層央行 金融穩定工作
一、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背景
我國在經歷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后,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運行時期,即經濟新常態,它一改過去的經濟態勢下粗放型、數量型和擴張的狀態,經濟新常態是一種集約型的重視質量的新的發展態勢。
(一)經濟新常態的發展背景
所謂的常態即是指正常的狀態,新常態則是指從非正常狀態下重回正規的一種狀態。經濟新常態的提出正是在我國經歷世界級的經濟危機的沖擊后,根據我國國情而作出的經濟形勢上的適當改變,在新的發展態勢下,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再是一味的追求GDP的增長,而是更加注重于GDP的發展模式,強調再生長和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從過去的“量增型”經濟到現在的“保質型”經濟,雖然表面上的數據沒有過去的增長速度快,但經濟新常態下所建立起的經濟發展結構和產業技術上的升級,才是保障經濟長久發展的支點,是現在和未來的金融結構和經濟模式的發展重點。
(二)經濟新常態的發展特點
經濟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最大特征就是以犧牲部分發展速度來保證發展效益的提升,實現增長動力上的轉換以及經濟結構上的再平衡。其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模仿式、排浪式的消費階段基本結束,消費模式逐漸趨于個性化、多樣化,由于行業間的設施互通讓一些新產品、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出現,大量的發展投資機遇涌現;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入,一些新興產業以及服務業發揮的作用更加顯著,大企業壟斷的現象也得到改善,更多小企業開始活躍在經濟舞臺上形成小型化、專業化的產業特征;市場競爭的主要戰場逐漸轉變到產品質量的升級上,差異化服務也成為了企業贏得市場的核心手段。同時,在面臨經濟態勢上的轉變時,由于像鋼鐵、造船等制造業面臨著產能過剩問題,要“去產能化”,發展時也面臨著環境與資源上的要求,還需要平衡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系。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是機遇與風險并存,需要遵循社會發展的規律來調整生產關系,平衡取舍,以謀求新態勢下的新發展。
二、基層央行金融穩定工作的工作重點
(一)加強對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控與防控
在我國的許多地方,農村信用社和村鎮銀行所占市場比重相當高,是基層銀行的主力軍,國家也積極采取了許多政策來扶持這些基層單位的發展,幫助信用社向農村商業銀行的方向進行改制,在首批的試點改制中,這些基層單位表現出相當的經濟活力,但在隨后的發展中也暴露出許多隱藏的風險。在經濟新常態下,還要積極推動農村信用社向商業銀行轉變的進程,為社會經濟活動在各個地方扎下堅實的金融基礎;還需要對地方金融機構加強監管力度,甄別在繁多的經濟活動中的個別信貸風險;在發現潛在的風險時,要提前進行風險預警,保證經濟活動的穩健開展。
(二)關注大型商業銀行在結構改革中的信貸風險
如果說地方的金融機構是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活動的支點,那大型的商業銀行則是國民經濟的可靠支柱,在大型商業銀行中即便是非常微小的風險,可能也會因為其本身巨大的影響力將風險無限化擴大,以至于導致問題會上升到國家層面。銀行信貸必須更加關注其結構上的配置,加大對綠色經濟的投入占比,壓縮像煤炭、鋼鐵等高耗能或是高污染的產業占比;還要及時關注行業發展中的信貸風險問題,采用針對性措施及時調整,促使經濟結構平穩轉型,在化解產能過剩、降低投入成本的供給側結構改革中還需要加強檢測力度的投入,以防止改革過程中的信貸風險出現。
(三)關注證券期貨業、保險業等跨行業風險傳遞
一段時期以來,保險業、證券業的發展速度確實很快,行業擴張速度十分迅速,其經營范圍也進一步的擴大,讓金融機構之間的經營邊界變得模糊,交叉參股、投資滲透等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模糊界定也讓許多風險藏匿于此,證券、保險企業之間的相互擔保、桿桿套利、資產劃撥等關聯業務也時有發生,讓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如不及時排除行業間的潛在風險,任其風險傳遞將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局面。為防止行業間的風險傳遞,必須要時刻關注各個行業之間的發展聯系,加強各行業間的職能劃分和風險排查。對于證券業的融資融券、股權質押以及保險業的滿期給付、保單借款等風險高度集中的領域的檢測,更加需要具備前瞻性,必須跟隨時代的步伐來進行相應的結構調整,防止行業內部的各種金融風險發生,更要杜絕行業之間的風險傳遞造成更大的危機。
(四)重視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中的潛在風險
隨著時代的發展,金融行業中也出現了以互聯網金融為首的各種新興金融業態,許多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以及農民資金互助社等類似的新金融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高、融資難度大的問題,能夠帶來許多發展的機遇,但是缺乏有效的法律、行規的約束也讓這些新興的金融業態成為滋生金融風險的“溫床”。因此,必須更加重視這些新興業態的發展,并建立起有效的監管制度來加以約束,在防范好風險的同時鼓勵新興業態的發展,改變現有的金融經濟格局,既要鼓勵金融業態往多樣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也要防止在長期發展中累積的風險對現有的實體金融造成沖擊。
三、基層央行金融穩定工作的發展方向
(一)改變觀念,創新金融風險監測手段
對現階段的基層央行而言,金融穩定工作應該從轉變觀念入手,在思想上進行統一,樹立起“金融大穩定”的理念,進一步提升從事金融穩定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加強對金融風險的認識,結合專業理論和工作實踐,有效保障對于金融風險的監測,提高對金融風險的敏感度,能夠做到防范風險于未然。同時,對于金融風險的監測要有系統的手段來進行識別,監測要具備預見性,在風險來臨之前能夠落實足夠的防范措施,以應對任何情形下的金融態勢的情況變化,除此之外還可以有計劃地運用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等新興手段來豐富、強化金融領域的風險監測手段,加強對于金融風險的防范工作,維護金融領域的穩定發展。
(二)聯防聯動,建立轄區金融穩定防控網
長期維持好金融形勢的穩定,只依賴某一機構或是某一企業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金融穩定工作關乎整個金融行業發展的大問題,需要由政府帶動,企業支持,加強政府與行業內部之間的內在聯系,強化金融轄區的管理系統。作為基層央行,更要有具備充分專業素養的主管機構能夠協調各金融部門在基層央行下的職能發揮,讓保險業協會、金融辦公室、財政局等相關部門的力量擰成一股繩,織成一張網,形成當地政府領導下的金融穩定大框架,各單位之間也要做好聯防聯動工作,共同防范、化解、處理好任何形式的金融風險,從地方開始切實維護好金融態勢的穩定,以推動金融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
四、結語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們不能再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必須要考慮經濟金融的穩定性,經濟金融的穩定是其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必須要明確發展方向,改革發展結構,鞏固已有的金融格局,才能在未來更長的時間里謀求更加迅速、更加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烜.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風險預警系統指標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8(19):9-10.
[2]趙豐光,金環.經濟新常態下金融風險防范措施[J].時代金融,2018(24):199.
[3]魏美美.試論基于經濟新常態下的金融風險防范措施[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8(07):31-32.
[4]張惜.關于經濟新常態下金融風險的控制與防范探討[J].納稅,2017(28):130-131.
[5]穆林.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加強黨對金融的領導[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08):4-5.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朔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