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利民
摘要:包容性發展的概念提出由來已久,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我國的普惠金融發展策略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運作模式漸趨成熟。如何針對當下的包容性增長背景制定未來的發展策略,是我國未來普惠金融政策發展的重點。本文介紹我國當前的包容性增長發展現狀,從包容性增長與普惠金融的關系著手,分析當前包容性增長背景下普惠金融發展戰略以及需要重點遵循的原則。
關鍵詞:包容性增長 普惠金融 發展戰略
包容性增長的概念是在2007年由亞洲開發銀行首次提出[1]。最初,包容性增長的含義是指:有效的包容性增長戰略需集中于能創造出生產性就業崗位的高增長,能確保給予平等的社會包容性以及能減少風險,并能夠給最弱勢的群體帶來緩沖的社會安全網[2]。通俗地說,包容性增長就是能夠最大限度的涵蓋所有人群,尤其是弱勢群體,讓盡可能多的人群受益。
一、包容性增長的背景
我國對包容性增長的正式實踐始于2011年,距今也已經發展很長一段時間[3]。在此之前,我國也在不斷地嘗試類似概念的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相應的金融政策也在不斷發展,國家也對包容性增長的課題越來越重視,相關政策的推行與支持力度越來越大。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發展必須是遵守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這表明國家將進一步落實包容性增長的相關政策,大力發展經濟,并且將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持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建設和諧小康社會。
當前包容性增長是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4]。因此,除對應的金融制度之外,相應的政府職能單位、政策制度等也需轉變觀念、改變職能,提升服務水平,向廣大群眾尤其是弱勢群體傾斜,建設和諧社會。在倡導包容性增長的前提下,也需注意到我國特有的國情與經濟發展現狀。我國地大物博,資源分布不均勻,長期以來在地域上就存在著比較大的貧富差距。在改革開放之初,努力倡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其它人其它地區最終走向共同富?!?,在當時的環境下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切實地推動了經濟的飛躍,但是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貧富差距,使得農村與城市、地域與地域之間的矛盾沖突越來越大。其次,我國的產業發展長期以來側重在第一第二產業上,并且發展極其不均衡。隨著時代的發展,各大產業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也逐漸發生轉變,對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也產生重大影響。當前,國家正在謀求各大產業的升級轉型,勢必對各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產生重大的沖擊,加大各個區域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因此,在包容性增長的背景下,政策以及制度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到當前的國情與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
總的來說,包容性增長是我國經濟政治發展的長期目標,當前的政策制度等也積極地向包容性增長靠攏。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以及長期以來造成的問題,在未來的政策設計與實施上從實際狀況出發,循序漸進,不斷朝包容性增長的長期目標前進。
二、包容性增長與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政策其實與包容性增長一脈相承。在我國,普惠金融出現在小額信貸和微型金融的實踐之后,是通過對理論研究并且在現實中進行比較之后得出的一種新型的金融發展模式,它適應我國當前國情的發展以及經濟發展的現狀,對中小微企業的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包容性增長是一種理念,普惠金融則是該理念在金融系統中的實踐,具有現實的操作意義,并且對各個國家踐行該理念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事實上,早在包容性增長理論出現之前,世界上不少國家在金融等領域進行過類似的實踐。歸根結底,貧富發展不均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問題,而各個國家也一直致力于改善這個問題,包容性增長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發展理論。在該理論提出之后,各個國家對發展不均衡以及弱勢群體、中小微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關注,尤其是在我國,因特殊的國情以及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對包容性增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并且,我國未來經濟發展還面臨著產業升級與轉型的長期任務,通過實施普惠金融政策等包容性發展策略,可以進一步活化市場,提升中小微企業活力,增加中小微企業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三、普惠金融的發展策略
目前,普惠金融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
(一)普惠金融發展的實踐過程
一般來說,金融機構作為需要盈利的機構,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資源自然而然地會向經濟發達地區、資源豐富的地區進行傾斜。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企業或者個人,一方面急需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欠缺相應的資產、抵押等條件,往往得不到發展所需的資金支持,造成愈加嚴重的貧富差距,致使有一部分企業或者個人排斥金融機構,對當地的金融秩序造成了一定影響。在最初的普惠金融措施實踐當中,主要采用“小額信貸”或者“微金融”的服務方式,這種方式通常具有慈善性質,或者采用捐助的形式,通常注重被扶持對象的援助,而忽視企業經營的營利性和財務性。這樣的結果使得早期進行小額信貸或者從事微金融的金融機構陷入財務困境,大量倒閉。這并不是在中國進行實踐的個案,在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實踐并且結果類似。因此,各國總結經驗認為小額信貸以及微金融的本質并不是進行慈善性質的援助,真正能夠幫助經濟欠發達地區或者弱勢群體的方式是對其可持續發展進行援助。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弱勢群體的金融傾斜性政策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執行、援助的過程中應當更加重視其發展的可持續性以及財務的盈利性,兩者都不能缺少。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普惠性金融,也是包容性發展理論在現實中得到真正運用的正確途徑。
(二)普惠金融的發展策略
由普惠金融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普惠金融并不是單純的以資金扶持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弱勢群體,而是針對這一部分地區和人群有針對性地實施政策措施并輔以資金投入對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扶持。因此,在執行普惠金融的發展策略時需要注意以下原則。
第一,遵循公平性原則。普惠金融政策重在“普惠”二字,即金融政策的福利以及優惠應當普及到所有的群眾中,尤其是對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弱勢群體進行傾斜。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金融資源分配的公平性需要一整套的政策來支持,這也是保障社會穩定、保障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普惠金融政策的發展策略中,公平性原則應當作為其重要的執行基礎,確保政策的設計與執行對所有的人群一視同仁,甚至是在部分地區,對一部分特定的人群以及企業有意識的傾斜,使得金融資源的使用門檻降低,對大部分的人群開放,而不是掌握在某一部分的人群手中。這不僅是惠及所有人群的政策,也是加強金融體系活力,使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
第二,遵循盈利性原則。在過去的實踐中,對弱勢群體一昧的進行資金支持不僅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金融機構本身的經營也會帶來很大的威脅。因此,當前的普惠金融政策發展需要注重被扶持企業以及個人的盈利性,即注重放貸資金的盈利性。需要注意的是,追求適當的盈利性與包容性發展理論或者說普惠金融政策的初衷并不違背,反而是對被幫扶地區、企業、個人可持續發展提出的正常要求,有利于其長遠的發展和永續的經營。這是我們在實踐當中得出的真知,是我們經過慘痛的教訓之后得出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則的重要原則。
第三,遵循全面性原則。普惠金融面對的是整個社會,會涉及到經濟發展的各個產業,在進行盈利性評估的同時,還需要對產業發展的全民性進行綜合評估。普惠金融不僅惠及所有人群,也需覆蓋到所有的產業。這有利于刺激當地經濟活動的多元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性,也體現金融服務多層次的覆蓋性與全民性。
普惠金融始終強調的是“普”和“惠”,在普惠金融政策的發展策略下,始終抓住這兩個核心是包容性發展背景下普惠金融政策發展策略的重點。
四、結論
綜上所述,普惠金融政策承自包容性發展理論。在此背景下,我國實施了各種各樣的普惠金融政策進行實踐,并取得了越來越顯著的成效。在未來的發展策略中,始終堅持公平性,盈利性以及全面性的原則,是讓金融資源惠及普羅大眾的重要手段,也是活化金融體系,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貝多廣,張銳. 包容性增長背景下的普惠金融發展戰略[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7,V36(2):5-12.
[2]劉宏偉. 包容性增長背景下的普惠金融發展戰略[J]. 時代金融,2017(33):19-19.
[3]劉婷婷. 普惠金融背景下的金融素養研究[J]. 中國商論,2017(27):38-39.
[4]趙婉錚. 包容性發展和普惠金融體系的建立[J]. 江蘇科技信息,2017(8):8-9.
(作者單位:廣東省梅州市嘉應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