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來成 馬正國 宋新閣
2015年,河南省濟源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29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堅持將深化農村改革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濟源市抓重點、破難點,最大限度釋放改革動能、激發發展活力,形成了“三定三清四探索五激活”的“3345”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模式。
一、樹牢改革理念,建立三定機制,謀劃改革新藍圖
(一)制定一張藍圖干到底
濟源市明確提出“六權確權、兩股兩改兩建”的改革總思路,著力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建立市、鎮、村三級農村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由“一把手”掛帥擔任組長領銜推動,按照改革思路,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以貫之抓改革。
(二)制定一系列政策把方向
按照“試點-擴面-全面推開”的思路,濟源市實施“確權-賦權-活權”三步走路徑,在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股權抵押擔保辦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方面先后出臺30余個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為基層推動改革工作提供了遵循。
(三)制定一套機制抓落實
濟源市建立專職隊伍抓改革的推進機制,創新設立聯絡員,有效解決了改革“最后一公里”問題。建立真督實查抓落實的督導機制,通過一周一簡報、一月一督查、紅青黑文件一季度一通報的超強舉措,有效推動了改革任務落實。
二、堅持產權明晰,實現三清目標,夯實發展新基礎
(一)全面完成清產核資,實現“家底清”
按照“五個明確、五個解決”工作思路,對濟源市525個村、有資產的113個組開展全面清產核資,共清查資產43.65億元,較改革之前增加了5.79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19.21億元,較改革之前增加了5.43億元。
(二)全面完成身份確認,實現“成員清”
濟源市實行“確定截止日-入戶調查-制定方案-確定成員-編制名冊-成員備案”六步工作法,堅持尊重歷史看祖籍、兼顧現實看戶籍、宜寬不宜嚴、標準看民意的原則,統籌考慮土地承包關系、勞動貢獻、社會保障等因素,切實解決好上學參軍、移民、離異婦女及其子女等特殊人群的身份確認難題,共確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52萬人。
(三)全面完成折股量化,實現“歸屬清”
濟源市將集體經營性資產進行量化,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182個,經濟合作社343個,登記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股份,向成員發放股權證書,作為其參加集體收益分配的依據。探索將各級財政獎補資金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為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供了“催化劑”。
三、圍繞創新驅動,開展四項探索,打造發展新引擎
(一)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功能
濟源市明確集體經濟組織市場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的功能作用,對525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全部進行登記賦碼。集體經濟組織憑鎮級批復成立的文件及組織登記證書,在公安部門刻制印章、銀行部門辦理開戶和機構信用代碼證、稅務部門領取稅票。
(二)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
濟源市成立河南省首家市級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建立市鎮兩級聯動運作的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出臺農村產權交易管理辦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流轉交易規則,累計組織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權交易133宗6.6萬畝,促進了土地經營權規范流轉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出臺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管理辦法,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累計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2309萬元。
(三)探索集體資產及股權抵押擔保模式
集體資產抵押貸款方面,根據產業發展基礎不同,濟源市引導集體經濟基礎好和集體經濟薄弱兩類村開展集體資產抵押貸款試點。其中,集體經濟基礎好的花石村,利用全國統一賦碼后新頒發的組織登記證,在濟源市農商行獲得了全市首筆貸款90萬元,第二筆貸款200萬元正在辦理中;西部山區集體經濟薄弱村試點,在市鎮兩級財政扶持下,獲得抵押貸款270萬元。股權抵押貸款方面,探索建立了“農戶提出申請-集體經濟組織批準-農業部門抵押登記-銀行發放貸款-政府風險補償”的股權抵押貸款新模式,有效打通了股權抵押擔保的政策障礙。
(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實施村集體經濟增收三年專項行動,濟源市呈現出資源開發型、農房合作型、鄉村旅游型、村企聯合共建型等十種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探索集體領辦、農民入股,集體領辦、集體控股,集體入股、社會資本投入等合作模式,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18年,濟源市有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村達88.6%,其中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占39.4%,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0%。
四、強化改革協同,實現五個激活,描繪振興新畫卷
(一)激活農業發展活力,推進產業振興
濟源市農業發展布局已經形成,“一區一品”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初步建立,農業現代化實現程度居河南省前列。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近70%,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比改革前增長近40%,社會化服務組織快速發展,有力推動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二)激活人才資源要素,推進人才振興
濟源市依托改革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有效提升鄉村吸納人才能力。率先取消城鄉二元戶籍,建立人才返鄉激勵機制,打通了人才下鄉的制度通道。
(三)激活鄉村治理效能,推進組織振興
濟源市加快“一村(居)一法律顧問”建設,在全國首創“道德積分+商戶”模式,涌現出退伍軍人“老班長調解室”“百姓管家”等自治方式,有效解決了基層治理矛盾,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善治新格局。
(四)激活綠色發展動力,推進生態振興
濟源市盤活荒地、閑置宅基地等資源資產,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全面提升,農民生活習慣明顯轉變,農村環境持續改善。濟源市國家級生態鎮占60%以上、省級生態鎮達100%、省級生態村在40%以上,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正在驗收。
(五)激活文明鄉風細胞,推動文化振興
濟源市國家級、省級文明鎮占45%以上,文藝演出、文化活動、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實現鎮村全覆蓋,農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作者單位:河南省濟源市農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