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田文玲
不管你通過何種交通方式前往延邊,當你到達后,都會從心底對這個邊境小城生出格外的感覺:中朝雙語標牌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人們,這里是朝鮮族自治州;在各個進入延邊必經之路上,老區的標語和老區永久標識廣告牌,一下子拉近了我們這些老區工作者和延邊的距離。
身處延邊,接觸延邊老區人,了解延邊老區事,更是無時不刻不被感動著、感染著:光輝的革命歷史、濃厚的老區氛圍、強烈的老區意識,毫不掩飾地作為老區人的自豪,讓人不由得對延邊老區增加了幾分敬意。
“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這是詩人賀敬之謳歌延邊老區的著名詩句,這首詩謳歌的是延邊老區的犧牲和貢獻,是延邊人民深深的老區情。可直到深入延邊,我們才意識到,這句話所描述的不僅是延邊的過去,也是延邊的現在。
延邊這個邊境之地,是我國最早開展抗日斗爭活動的地方。1907年,延邊人民率先扛起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大旗,與日寇進行了英勇的斗爭,遲滯了日寇不斷侵略的步伐。我國東北地區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藥水洞蘇維埃政府在這里誕生。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的延邊,所轄8縣(市)全部是革命老區。1533處革命遺址遺跡散落延邊境內,處處在提醒著人們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當年的延邊 “村村皆抗日,屯屯出英雄”。在抵抗外敵入侵的歲月里,38年間,延邊各族兒女不分民族、不分階級,共同譜寫了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不朽篇章。楊靖宇、魏拯民、王德泰、陳翰章、侯國忠、崔賢曾在這里戰斗和生活。這里走出了抗聯第二軍、第四軍、第五軍等抗日武裝。新中國成立初期,50多萬人口的延邊,有據可查的烈士就有15400余名,其中90%以上為朝鮮族。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立足當下,你會發現今日延邊老區的故事同樣讓人嘆為觀止。
就是這個經濟不算發達,尚有貧困縣在其境內的延邊,在5年間里拿出5000多萬元修建革命紀念設施,拍攝老區專題紀錄片8部、出版老區專著20多部,延邊州不僅將紅色課堂開到了大學,老促會會長還被特聘為客座教授專題進行紅色歷史宣講,延邊將弘揚老區精神,推動革命老區發展寫入黨代會的報告中……
幾天的逗留,我們每天都被延邊州老促會領導平常道來中的這些信息振奮著。我們由衷感嘆:老區工作、老促會工作大有可為。
作為外地人,一提長白山往往想到了天池。對當地人可不一定是這樣的。
在敦化寒蔥嶺密營文化展覽館前,一位外地人與當地人的對話,讓人印象深刻。他們的對話從密營開始,一開始對話很和諧,直到這位外地人詢問當年寒蔥嶺活動有哪些抗日武裝時,這位當地人一幅被冒犯的神情說,這里就是東北抗聯活動的白山黑水的“白山”。一聽此言,忽然覺得這位當地人有些霸道,更有些可愛。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位當地人反應過激。可當你看到記錄在寒蔥嶺密營文化展覽館中,自發趕來參加陳翰章將軍犧牲73年后身首合葬儀式的數萬名敦化群眾泣不成聲的場景時,對這種反應就會多一些理解了。
作為老區人的自豪感,在延邊老區體現得尤為明顯。當我們談起老區時,他們都會如數家珍地跟我們說起抗聯的故事,當年村里的故事。言語中透露出的自豪感總是感動著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
延邊老區人的自豪不僅緣自過去。在延邊期間,人們不止一次地向我們提起州老促會的兩大“壯舉”:
一是為延邊州爭取到享受中央財政革命老區轉移支付資金政策,從2015年至今延邊州各地已享受到此項轉移支付資金3.3億元。這筆資金主要用于革命老區專門事務和民生事務,有力地助推了延邊老區的建設和發展。延邊各地老區群眾獲益良多。
二是協助敦化市爭取國家對香水水利樞紐工程2億元資金支持,解決了敦化香水水利樞紐工程資金緊缺難題,敦化市區24萬人口供水和吃水不足的難題得到解決。敦化老區群眾稱贊道:“州老促會為老區人民辦了一件大好事”。
因老區而帶來的政策紅利,讓延邊老區群眾有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來自國家的特別關照怎能不增加他們的自豪感呢?
在延邊期間,我們曾不止一次討論,近幾年,延邊老區工作異軍突起,已成了東三省乃至全國老區工作的一面旗幟。我們知道的是延邊州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老區工作,延邊州老促會全力推動促進老區工作。直到來到延邊,我們才親身體會到延邊濃厚的老區氛圍,不僅在“朝”,更在“野”。在黨委、政府,老促會,老區群眾三方的良性互動下,延邊的老區工作不斷推向前進,延邊老區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