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金輝 林玉瑩 鄭 坤 葉思琪
豐順縣銀溪村古茶樹最老樹齡達400余年,村民世世代代保留著老祖宗留下的財富,家家戶戶以種茶為生。現在,村民開始抱團發展。
銀溪村位于廣東省豐順縣潭江鎮南面,距離縣城80多公里,是梅州市與潮州市交界處海拔1409米雞公髻山下的偏遠小山村。
“從我記事起,我的爺爺就一直種植茶樹,小時候經常爬上枝頭摘茶葉,在茶樹林里玩耍。家里的老祖屋有上百年歷史,在建房子以前就有這片老茶樹了。”
72歲的村民羅妙家指著一間破舊土屋告訴筆者,“現在家里五代同堂,到了采茶季,全家都會回到村里,如今曾孫都會幫忙采摘茶葉了。”
在銀溪村,各家各戶都有百年以上的古茶樹。據了解,該村400年的古茶樹,樹高達五六米,樹干直徑約40厘米,每年清明前采摘,能制成10斤的干茶。
據了解,銀溪村古茶樹齡在100—300年的茶樹有宋種茶、水仙茶、白葉單樅等20多個品種。“我們正著手對全村的古茶樹資源進行調查統計、建立檔案,發動村民摸清‘家底’,給古茶樹定位,量‘身高’,測‘腰圍’。村民把自家茶山里的古茶樹情況統計匯總到村里,再上報給上級相關部門,對古茶樹進行取樣檢測、數據核查。”
銀溪村村委會主任蘇雙定告訴筆者,摸清了“家底”,發展產業才能心中有數。下一步,該村還計劃對每一棵古茶樹進行編號、掛牌,對古茶樹進行標號標記保護,研究制定古茶樹保護辦法,把古茶樹保護寫進了村規民約。
在當地,銀溪高山茶有“銀溪雞髻峰,云霧繞山中,無霧山清秀,茗香潤喉嚨”之稱。村民堅持有機種植,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人工除草。銀溪村出產的茶葉曾在廣東茶葉學會舉辦的茶葉評比會上獲得過金獎、銀獎等。
銀溪有好茶,然而,過去茶農種茶卻難以茶致富。
“長期以來,因為缺乏深加工技術、銷售渠道和品牌意識,茶農們把茶青粗加工成半成品,低價成批賣給外地的商販。”蘇雙定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銀溪村高山茶由生產隊統一收購后以每斤一二元的價格賣給供銷社。上世紀八十年代分田到戶后,茶樹分給了村里一百來戶人家,村民各自地里的茶葉各自管護,自產自銷。
為改變銀溪村茶產業小、散、亂的現象,近年來,銀溪成立豐順縣客都銀溪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以豐順縣建設省級現代農業(茶葉)產業園為契機,打造100畝茶葉生態園。
“我們通過合作社的平臺,帶動本地茶農抱團發展,目前已有14戶加入合作社,建設了標準化茶葉加工廠,打造品牌,讓銀溪村茶葉主動走出深山,走出精品化發展之路。”豐順縣客都銀溪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蘇軍昌告訴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