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櫻桃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播報的小行家,一邊走一邊報。今天的熱點真正好,快來組隊看報道。
不管是萬物復蘇的春天,還是驕陽似火的夏天,我們都會看見一些昆蟲的身影。不停歌唱的蟬,用它的鳴叫聲讓夏日更加喧鬧。當夜幕降臨時,星星調皮地眨著眼,蟋蟀也忍不住發出陣陣聲響。讓我們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身軀嬌小的昆蟲們竟然也懂數學。
在北美洲的森林里有這樣一類蟬,它們每隔17年就會破土而出一次,并開始繁衍后代。產卵后的蟬在幾星期后便會結束生命,所以這類蟬的壽命基本是17年。產下的這些卵變成若蟲后會鉆進土壤里,繼續存活到第17年,再開始新一輪的繁衍。
這類蟬的壽命為什么是17年呢?人們猜測,也許在這片森林里存在著這類蟬的天敵,天敵出現的時間對應著這類蟬破土而出的時間,從而導致大量的蟬被捕食。久而久之,為了后代的繁衍與安全,這類蟬逐漸進化為每17年繁衍一次。
我們知道17是一個質數(除了1和它本身外沒有其他因數),如果這類蟬與天敵在某一年相遇了,那么它們再次相遇就要經過17年、34年、51年……但事實上,這類蟬的天敵的壽命,幾乎沒有超過17年的。
蟋蟀一般是靠摩擦翅膀發聲的,其聲音的響度一般在60分貝以下。據說蟋蟀的鳴叫次數與氣溫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你想大致了解室外的氣溫,不妨聽一聽蟋蟀發出的聲音吧!
曾經有位物理學家根據氣溫和蟋蟀的發聲次數,得到了這樣一個關系式:氣溫≈10+(x-40)÷7,x代表蟋蟀每分鐘的發聲次數。
如果窗外的蟋蟀每分鐘發聲100次,那么室外的氣溫約為10+(100-40)÷7≈18.6℃。一般當氣溫在7~32℃時,這個公式才會成立。由于氣溫會對蟋蟀發聲的頻率有影響,過低或過高的氣溫,都會導致蟋蟀每分鐘的發聲次數大幅度減少或增加,從而使計算結果存在一定誤差。
螞蟻一直是我們心中勤勞的“搬運工”,它們整日奔波忙碌,就算搬動比自己身形大幾倍的食物,也完全不在話下。或許是生存需要,螞蟻們練就了一身超凡的數學本領。
曾經有一位科學家做過這么一個實驗:他把一只蚱蜢按照4∶2∶1分成三塊,然后將若干只螞蟻放到旁邊。當螞蟻發現這三塊食物后,科學家便開始仔細觀察,他發現在三塊大小不同的食物旁邊,聚集的螞蟻的數量比恰好也是4∶2∶1。
螞蟻似乎很擅長這種分配,它們會根據要搬運的物體體積或面積的大小,來分配所需的“搬運工”的數量。物體的體積比或面積比,與對應分配的螞蟻數量比近乎一致,實在令人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