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慎好
站在山頂,只見漫山遍野的綠意撲面而來,一排排魚鱗坑鱗次櫛比,一株株油松苗迎風樹立,迎春、連翹、山杏、梨花等競相開放……
白村是大寧縣購買式造林的兩個試點村之一,自從推行生態扶貧、實施購買式造林以來,白村一下子熱鬧了起來,荒山荒坡綠了,周邊的人來學經驗了,村民的心也熱乎了。
“別看種樹是體力活,以前可輪不上咱貧困戶?,F在是政策給我們吃偏飯了,跟著合作社種樹,一天能掙100多元,還愁脫不了貧?”貧困戶馮傳堂樂呵呵地說。
“政府定規劃標準,造林合作社承包林地種樹,驗收合格了,政府買林,付給咱種樹養護的錢,幾個月就能掙萬把元,3年后,自家地上種好的樹還歸自己。我是村里的貧困戶,以前為了生活,下過煤窯,賣過豆腐,進過鐵礦,可像這樣守著家給自己種樹還發工資的好事,可是從來連想都沒想過。”馮還堂一邊栽樹一邊和筆者嘮著。
在村委會大院里,筆者見到了被村民稱為“能人”的馮明星。老馮是該村欣達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的領辦人,他的合作社有社員124人,其中111人是貧困戶。2017年合作社社員人均造林就達到了34畝,人均年收入1.24萬元。2018年又在鄰村承包了種樹2993畝,加上管護,社員們的人均收入都能過萬元。
“滿坡的油松、連翹、紫槐、側柏,在合作社社員眼里可都是金餑餑?!瘪T明星說,“這種創新方式有效激發了農民造林的積極性,從‘要我造林變為‘我要造林,同時也讓承接主體一開始就有了質量意識、責任意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