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天,酷暑難耐。《科學導報》記者走進長治市平順縣中五井鄉留村靈芝種植基地杰佳美種植專業合作社,看到大棚里一排排的靈芝菌株長勢喜人。遠處,合作社的負責人張賀杰和愛人原支蘭正在大棚內采摘靈芝,忙得不可開交。
“靈芝的采摘從七月中旬一直持續到八月初,這個季節靈芝的盤面比較大,是最適合采摘靈芝的時間,別看這棚不大,這里生產的菌棒可是足夠嫁接500余盆靈芝呢。”講到這里,張賀杰的臉上泛起了喜悅的笑容。
偶然的一次機會,張賀杰在外地接觸到了種植草藥的農戶,經交談得知,憑借大山的優勢,那里的村民收入非常豐厚。考慮到家鄉的落后,也為了響應縣里的扶貧政策,張賀杰決定在家鄉種植靈芝。為此,他四處拜師學習靈芝種植技術。
靈芝種植相當復雜,尤其是菌種的制作,濕度、溫度、滅菌等各個環節只要出現一個問題,就會前功盡棄。經過多次嘗試后,張賀杰終于掌握了菌種的制作技術,他迫不及待地把菌棒種植到大棚里的泥土中。幾天后,真長了幾朵靈芝,可沒等他高興多久,這些靈芝又都陸續死掉了。
在種植初期,這樣失敗的例子還有很多,張賀杰幾乎24小時陪著他的“寶貝”,有時會在大棚里整晚不睡,觀察靈芝的長勢。要是靈芝遲遲沒長出來,等得心焦的張賀杰還會用手輕輕扒開泥土看個究竟。指甲里的黑泥越來越多,他也逐漸從一個初學者成為靈芝種植專家。
小小的成功,讓張賀杰看到了發展靈芝的希望。他承包了9個種植大棚,建立起了合作社,其中4個大棚種植靈芝、5個大棚種植蘑菇,合作社采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掙的錢20%給本社社員,16%給全村82戶貧困戶分紅,留下的用于合作社設施維護、經營及擴大生產,他開始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剛開始我們主要以生產和銷售靈芝孢子粉為主,并沒有在產品宣傳上花很多精力,僅靠客戶間的口耳相傳,已經讓產品供不應求,經濟效益相當客觀。我們家的孢子粉品質好、不摻假,價格也合理,所以有很多忠實‘粉絲。”張賀杰跟記者介紹道。
憑品質牢牢占據市場后,張賀杰又動了“高顏值”靈芝的心思。
據介紹,靈芝有許多不同品種,有些藥用價值不高,但卻極具觀賞價值,越來越受到全國盆景愛好者的追捧。張賀杰嘗試種了多個靈芝品種,在同一環境、同一生長條件、同一管理措施下,觀察不同品種的生長規律、株型特點、柄片美觀程度等,從中挑選出最適合做盆景的品種。
“給盆景做造型,就是在靈芝生長期間借助活體嫁接技術,讓靈芝一些部分突出生長,限制其他部分生長,在嫁接過程中還需注意避風、滅菌以及控制濕度、溫度等。活體嫁接作為培育靈芝盆景的關鍵步驟,在第一次嫁接前,培育者需要先在腦中勾勒出每一棵靈芝的形狀和造型,而這離不開個人的審美眼光和種植經驗。”張賀杰說。
在培育靈芝盆景的過程中,張賀杰也逐漸摸索出了適合靈芝嫁接的土辦法。靈芝盆景品質越來越高,有的還沒栽培成型就已經被預定。“今年已經有1000棵嫁接不久的靈芝盆景被顧客預定了。由于這些靈芝全部是自然長成,每個靈芝盆景都有自己獨特的造型,盆景價格根據品種、大小、形態不同,每盆能賣到一百到幾百元不等,其中直徑較大、造型特別的售價高達上萬元。”張賀杰告訴記者。
每年,張賀杰都會留下一部分盆景,經過深加工后再進行銷售。“你看,這像不像一朵朵祥云?這個盆景有吉祥如意、富貴長壽的美好寓意,如今的賣價要比剛嫁接完成時高出好幾倍,最關鍵的是要長成這個樣子,還是需要后期進行一些特殊培育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深加工。”指著自己的得意之作,張賀杰對記者說,“靈芝只要存放得當,可以多年不變色、不變形。”
如今,靈芝種植基地逐漸成熟,合作社也經營良好,產品市場前景廣闊,已經推廣到上海、廣州、河南、海南等地,年收入可達到50萬元,既能讓周邊的貧困戶打工就業,還能給入股的貧困戶分紅。
談到今后的打算,張賀杰信心滿滿地說:“下一步,我們打算擴大靈芝生產規模,將9個大棚全部種植靈芝,并計劃再新建幾個大棚。鼓勵有種植意向的貧困戶自己經營大棚,合作社提供菌苗、菌桿,提供技術指導,負責銷售,希望我們的合作社能成為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