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簡化字都比較難寫。通過對一些優秀的書法作品進行全面分析,可以看出像“之”“乎”“者”“也”等一些即便很簡單的獨體字,都具有造型優美的特點,各大派系書法家在實際創作過程中,都以各自獨特的創作原則為依據,準確展現其書法藝術特點,進而推動書法藝術創作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關鍵詞:書法;藝術創作;本體參照
一、引言
在很早之前,就有很多書法藝術創作者在漢字的造型上做過多種嘗試,并對漢字的藝術表現形式進行加工,經過多年的創作與沉淀,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財產。在實際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需要長時間堅持對其進臨仿揣摩。像一些簡化字在實際學習期間,并沒有能夠直接進行借鑒的形體,無形中加劇了書法藝術創作的難度。本文就是針對書法藝術創作中的本體參照相關內容進行深入探討,為今后書法藝術創作的發展提供依據。
二、胸有成竹,以自然為本體
我國背誦著名書法家蘇軾曾提出“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稍縱則逝矣”。在實際開展書法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與畫竹的精神具有較強的相似性。這就要求書法藝術者實際創作中,就要準確掌握住畫竹的要點,在實際創作之前就要做到胸有成竹,以自然為本體進行參照。文中提到的“成竹”具體就是指自然之竹,并要將自然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進而再將其轉化為手中之竹和紙上之竹。書法藝術的實際創作主體就是自然之竹,即便在實際進行書法藝術創作時,并不完全都是自然之竹,但是最大限度上都是以自然之竹作為本體參照,將其有效融入作者的實際審美意向中的自然之竹。
例如:像唐代著名草書大家釋懷素,為了能夠刻苦的學習書法,曾經就種植了數萬株的芭蕉,將芭蕉的枝葉作為書法創作的紙。在實際創作書法藝術作品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項內容,就是要對生活中的自然物象進行仔細觀察。釋懷素在《自序帖》中有寫道:“志在新奇無定則[1]。古瘦漓驪半無墨。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后欲書書不得。”其更加崇尚自然,在實際進行書法創作過程中,主張將其與自然萬象進行融合。在很多有成就的書法家眼中,自然其創作的源泉,其對于書法藝術創作規律而言是一種深刻的把握。
三、學書當學顏,以古人為本體
陸游曾提出“學書當學顏”。在實際進行書法創作過程中,實際創作的書體形式都會受到初學這一書體形式的影響。比方說何紹基在最初學習顏真卿,即便其后來遍臨漢魏碑刻,精研《說文》,但其實際創作的楷書作品中每一件都烙上顏的烙印。毋庸置疑的是何紹基的書法與顏魯公的書法又存在相應的區別。在書法創作過程中,因為參照本體具有一致性,才能夠形成一派的書法,其與篆刻中的浙派和皖派的理論具有相似性。在初學書法的過程中,就會受到某家的影響,在后續的實際創作過程中,難以將其擺脫。比方說學二王,受二王的影響極深,這樣在實際進行書法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就會以二王書法當作參照,并以其實際標準對書法的字體的優劣進行判斷;如果是學顏,就會與魯公書法作為書法藝術創作的參照。甚至在實際創作書法藝術期間,還會多元參照,不受一家成法,終成名家,但是在實際創作中,還是有很多的書法家無法完全擺脫這一規律。
四、“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以姊妹藝術為本體
鄭板橋曾提出“板橋居士以畫筆戲作柳葉書,不知古人曾有此法否?要知古人無法,不備后人學薄,待未見耳,我輩殫精竭髓,只是上前賢套不得,或曰怪無法。”從這些具體內容中不僅能夠感受到板橋的傲岸,同時也能明白鄭板橋在實際對書法創作形式進行創新的過程中,是非常良苦用心的[2]。其通過運用畫柳葉的國畫筆法對書法進行創作,時間上這是一種借鑒方式的重要表現,將書法與作畫進行全面結合和參照。
實際上,作者在的書法創作藝術中,其思維的深層存在一個對書法藝術創作造成影響的主體,在這個主體的作用下,其對書法作品的實際筆法、結構、章法等內容都會造成深刻的影響。在書法藝術創作者在實際創作過程中,這個主體都會成為創作者的實際參照模式。通常狀況下,這個主體具有單一性,在其形成之后,會出現一輩子寫顏、一輩子寫歐等書法創作方式。如果這個主體是多元化的形式,書法藝術創作者所掌握的知識內容越多、大腦中蘊藏的信息量越大,就會使思維深處的本體變得更加豐富,這樣其實際創作書法的過程中,實際參照的系數就會變得越大,進而就會創造出思維更加活躍、創作空間更大和更加優秀的書法作品。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對我國書法藝術發展的歷史進行全面分析,形象就是對自然的參照、古樸厚實是纖巧秀麗的參照等。因為出現了這種形式的參照,我國書法藝在向螺旋形不斷發展進步。實際上書法藝術是傳統的繼承與反思,其在實際創作和發展過程中離不開傳統而存在。
參考文獻:
[1]耿燦.游走于傳統與現代之間——以蒙古文書法為例淺談民族藝術的傳播與轉型[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9(1):102-107.
[2]陳志雄.“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淺談中國書法的傳承和創新[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2019(7):39-41.
作者簡介:付曉輝,男,江西臨川人,大專文化,撫州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市美術館),書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