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佚 名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質量效益大幅提升,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成為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
新中國成立70年,是服務業快速成長的70年。1952年-2018年,我國第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從195億元擴大到469575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年均增速達8.4%,比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高出0.3個百分點。
黨的十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服務業發展,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來培育和促進服務業新經濟、新動能的發展壯大,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服務業發展進入新階段。2012年-2018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從244852億元增長到469575億元,年均增長7.9%,高出GDP年均增速0.9個百分點,高出第二產業1.3個百分點。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進一步上升,6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2015年超過50%,2018年達到52.2%,占據國民經濟半壁江山。
改革開放前,我國服務業基礎薄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1978年底,服務業對當年GDP貢獻率僅為28.4%,低于第二產業33.4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企業、居民、政府等各部門對服務業需求日益旺盛,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1978年-2018年間,服務業對GDP的貢獻率提升了31.3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對GDP貢獻率呈現出加速上升趨勢,6年提高14.7個百分點,接近改革開放40年增幅的一半,2018年達到59.7%,高出第二產業23.6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前,工業、農業是我國吸納就業的主體,1953年-197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速雖然達到3.7%,但比重相對較小,197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占比僅為12.2%,比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分別低58.3和5.1個百分點。改革開放后,在城鎮化建設帶動下,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和新增勞動力進入服務業,服務業就業人員連年增長。1979年-2018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年均增速5.1%,高出第二產業2.3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后,服務業繼續保持4.4%的增長速度,平均每年增加就業人員1375萬人。2018年底,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我國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
改革開放后,外商直接投資規模日益擴大。1983年-2018年,外商直接投資額從9.2億美元增長到1383億美元,年均增長15.4%。從投資方向看,2001年以前,外商主要投資于制造業;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服務業對外資的限制進一步放開,投資于服務業的外資比例大幅上升。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額中,服務業僅占24.7%,2011年這一比例已經超過50%,2018年達到68.1%,服務業已經成為外商投資的首選領域。
新中國成立70年,服務業實現了由門類簡單、地區差異低、單一公有制向門類齊全,區域協調、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轉變。服務業產業結構、行業結構日趨協調優化,發展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服務業部門構成簡單,內容及形式比較單一。1952年服務業各部門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5.9%、14.9%和7.5%,總和接近60%,構成服務業主體。經過70年建設,服務業門類更加齊全,各部門發展更趨均衡。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和餐飲業等傳統服務業比重不斷下降,2018年分別為17.9%、8.6%和3.4%,總和已不足30%,較新中國成立初期比重下降近一半。金融業、房地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對經濟支撐作用逐漸增強,2018年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4.7%、12.7%,較1952年上升了8.7和5.6個百分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新興服務業更是經歷了從無到有的快速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大,2018年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分別達到6.9%和5.2%,按不變價計算,近3年年均增速更是高達23.4%和9.9%,成為助推服務業持續增長的新動能。
黨的十八大以后,一系列助推服務業發展的改革措施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了私人辦企業難度,財稅體制改革減少了服務業企業稅收負擔,“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掀起了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潮,“放管服”改革優化了營商環境。據工商和稅務部門數據顯示,2018年,服務業日均新登記注冊企業接近1.5萬家,全年服務業新登記注冊企業占工商新登記注冊企業的比重接近80%;服務業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5%,高于第二產業3.1個百分點,占到稅收收入總量的56.8%。服務業發展環境的不斷改善,增強了服務業企業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服務業生產效率穩步提升。2018年,我國服務業全員勞動生產率[4]較新中國成立初期(1952年)和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分別提高了10.7倍和7.1倍。
黨的十八大以來,制造業企業為提升核心競爭力,分離和外包非核心業務,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日趨迫切。而新一輪稅改及時打通了二、三產業間稅收抵扣鏈條,有力促進了制造業、服務業的分工細化和融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得以快速成長。2016年-2018年,規模以上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13.3%,高于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年均增速0.5個百分點。其中,與制造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服務行業發展勢頭較快。2018年,規模以上工程設計服務、質檢技術服務、知識產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法律服務和廣告服務企業營業收入較上年分別增長18.0%、10.3%、25.1%、20.1%、17.5%和17.5%。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壯大,為制造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提供了更多的專業服務支持,有力促進了我國產業由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加速轉變。
20世紀90年代我國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后,互聯網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快速成長。2008年后,隨著智能手機以及3G、4G通訊網絡的推廣普及,互聯網開始迅速滲透到普通大眾日常生活中,互聯網上網人數大幅攀升。2018年底,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達8.3億人,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12部/百人,分別是2008年的2.8倍和2.3倍。黨的十八大以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成熟,互聯網與國民經濟各行業融合發展態勢正在加速成形,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共享經濟、數字經濟深刻改變了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加速重構經濟發展模式。2012-2018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從11929億元增長到32431億元。2014年-2018年,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達到32.8%和21.2%,遠超規模以上服務業11.1%的年均增速。
新中國成立70年,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社會服務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大幅改善。2018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9萬所,其中普通高校2663所,是1949年的13倍;各類醫療衛生機構99.7萬個、床位840萬張,分別是1949年的272倍和98.9倍;公共圖書館3176個、文化館(站)44464個,分別是1949年的57.7倍和49.7倍;社會服務床位782萬張,是1978年的48倍。2017年全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完善。2008年全面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十二五”時期初步形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2018年底,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9.4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達13.4億人,建成世界上最龐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回首新中國成立70年,服務業發展取得累累碩果。展望未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現代化進程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實力穩步提升,營商環境持續改善,服務業發展規模、發展質量、發展效率將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綜合實力會大幅增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