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建

當清晨的一縷縷陽光,灑滿蘆葦蕩,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丹頂鶴飼養員徐惠提著一桶小魚,開始了他一天的工作。此時的丹頂鶴正在蘆葦蕩中漫步,看到徐惠到來,就朝他奔來,用尖嘴銜起小魚。
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2100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野生丹頂鶴棲息繁殖地,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丹頂鶴人工繁育和馴養野化基地,被稱為我國的“丹頂鶴故鄉”。
在徐惠看來,近幾年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明顯改善,人鶴關系比過去更和諧了。徐惠說,過去有的年份蘆葦蕩里的水都快見底了,蘆葦退化,甚至發生過火災,人鳥爭食,這些都威脅丹頂鶴等珍禽賴以生存的家園。
如何破解濕地“干渴”困局,保護丹頂鶴的生存環境?近年來,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了長效補水機制,黑龍江省每年投入200萬元,齊齊哈爾市和大慶市每年各投入100萬元,從嫩江引水至扎龍濕地,年引水量達2.5億立方米。
“生態補水開了我國濕地保護的先河,從實踐情況來看是成功的。”王文鋒說,實施長效補水機制后,蘆葦退化現象得到控制,蘆葦產量、魚類資源逐年恢復,水禽等鳥類的種類數量趨于穩定,并有增加趨勢,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持續性和物種多樣性得到了有力保障。
丹頂鶴是機警的動物,尤其是在繁殖期,為了躲避人的干擾,蘆葦是它們最好的隱身之處。由于歷史原因,扎龍濕地核心區內生活著數千名以割葦草、打魚、種田為生的村民。以前每年村里人割葦子,就像剃光頭,鶴想找個筑巢的地方都不容易,對丹頂鶴的棲息造成很大影響。
2017年底,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始采取蘆葦征租的方式,持續實施濕地修復預留葦帶項目,給農民相應的補償保留蘆葦資源,為丹頂鶴等珍稀水禽營造適宜的棲息地。
近年來,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實施了核心區居民搬遷工程,計劃將區內5000多名居民陸續搬出。徐惠見證了搬遷過程,他說,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他從小生活的扎龍村很多村民已經搬到了附近的城市。據悉,目前已完成首批搬遷的居民共計1400多人,為丹頂鶴和其他珍稀物種騰出了生存空間。
如今,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新煥發了勃勃生機。保護區內的各種鳥類已達260多種,沼澤廣袤、湖水清幽、魚蝦豐美,美麗的丹頂鶴時而翱翔在藍天碧水間,時而漫步于萋萋蘆葦叢。
保護區鶴類繁育中心主任高忠燕說,近年來,每年人工繁育新生雛鶴數量穩定在40只到50只,目前已人工繁育丹頂鶴1000只左右,累計野化放歸丹頂鶴300余只。
在多年從事濕地鳥類研究的東北林業大學教授李曉民看來,通過一系列措施,積極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有效遏制了過度開發濕地資源的破壞行為,實現了濕地保護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