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思禾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小是小事、細節,大是長遠和重要的目標。
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個大是最嚴重的意思。
老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還喜歡用大來表示玄妙之意。比如: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墨子和他的學生對大小的使用源于對物的分析,如墨子學派所做的小孔成像實驗。
戰國中期的惠子:“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物由此物的邊界來規定,最“大”就是外部沒有邊界,最“小”就是內部無法區分。
莊子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然后,莊子筆調一轉,開始說小——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兩只小鳥笑話大鵬,你看,我們飛得不那么高,只到樹上,如果一時到不了,落在地上罷了,你飛那么高干嘛?)莊子把這叫作小大之辯。
莊子認為,物形的大小、知識的深淺、年壽的長短、人生境界的高下,都有大小之別。大鵬是大,小雀是小;見識深刻是大,見識短淺是小;生命長久是大,生命短促是小。這些大小的區別,最后都藏于存在者的不同境界之中。在小的世界里,詞語以一種小的尺度來理解,這個世界就是小的;在大的世界中,一切語言都有著廣大的尺度,這個世界就是大的。所以,大小不僅僅是物的大小、知識的多少、年壽的長短。一般標準,最后都會讓位于生命境界的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