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菲
[摘? ?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拿大將教育管理職權下放至各轄區(包括十個省和三個區)。在享有獨立的教育自主權的環境下,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組織了自上而下完整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通過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多方力量參與、多種形式保障的大規模評估,該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系統不僅有助于教育管理者改編教材、學校制定教學計劃、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學生調整學習策略,而且形成了自學校、學區教育系統、省教育系統到加拿大國家教育系統的自下而上的教育問責制度。
[關鍵詞]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素養評估
素有“楓葉之國”美譽的加拿大,不僅自然資源豐富、科學技術發達,而且基礎教育質量較為優異,尤其在PISA等國際基礎教育監測項目中均表現出色。2017年7月20日,加拿大“教育部長理事會”(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Canada,簡稱CMEC)第106次會議在夏洛特敦市(Charlottetown)舉行,強調要及時根據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改進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著力提升加拿大學生的全球競爭力[1]。目前,加拿大共有十三個轄區(包括十個省和三個區),每個轄區依據地理位置劃分為若干個學區,每個學區設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由于同年中不同轄區的人口總數和構成差異較大,而且各轄區的人口總數和構成差異在每年的變化也很大,因此,加拿大沒有設立統一的國家教育部門,也沒有制定全國一致的教育標準,而是將教育管理職權最大限度地下放至各轄區。依據《加拿大憲法法案》,各轄區擁有獨立的教育自主權,負責本轄區所有的教育行政事務。其中,不列顛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以下簡稱BC省)以省教育部為中心,上設各轄區教育部長構成的理事會制定教育行動計劃,下設各學區的地方教育局及各中小學校的教育管理機構執行具體教育行動,形成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制度。以下將分別從轄區層面與國家層面探討BC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體系。
一、轄區層面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
BC省在轄區層面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分為各中小學校實施的課堂評估、省教育部委托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實施的基礎技能評估和省教育部聯合各校實施的省級評估與測試。
1.課堂評估
依據BC省教育部2009年出臺的《課堂成就標準》(Performance Standards《課堂成就標準》),各中小學校對1—12年級在讀學生進行課堂評估。評估的范圍并非涵蓋學生的所有學習內容和每門課程,而是對閱讀、寫作、算術、社會責任、健康生活這些關鍵學習領域進行專業評估。在K-12教育體系下,各個學習領域的學生成就評估會具體到每門課程的始終,分別是預備性學習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過程性學習評估(Assessment as Learning)和終結性學習評估(Assessment of Learning)[2]。
預備性評估發生在課程開始之前,側重教師作為評估主體,由教師根據《課堂成就標準》尋找教學計劃與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差異,幫助學生明確每門課程的學習目標并建立個性化的學習方案。過程性學習評估貫穿在課程實施中,側重學生自身作為評價主體,由學生依據階段性學習表現,持續監控學習進展并及時調整學習策略,通過小組分享交流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與自我提升。終結性學習評估發生在課程結束以后,側重教師和同伴作為評價主體,總結學生在該門課程中所取得的綜合學習結果,包括所在《課堂成就標準》的學業評估水平、是否實現所在年級的期望表現、是否取得進步以及是否需要接下來的補習或重修。最終,學校以文本的形式記錄預備性學習評估、過程性學習評估和終結性學習評估的動態結果,從而反映每位學生從課程起點至課程終點所取得的進步和仍需完善之處[3]。教師、同伴、家長、社區都可以分享這份評估報告,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家校之間、社區與學校之間的合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課堂成就標準》由來自各學區的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共同商榷并制定,經BC省教育部發布后,由各學區教育局安排各中小學校酌情實行。《課堂成就標準》既是評估的基本參照,又是評估的最終目標。課堂評估滲透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是BC省中小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基礎技能評估
BC省不僅在各學區中小學校開展持續的課堂評估,而且每年10—11月還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基礎技能評估(Foundation Skills Assessment)。不同于課堂評估覆蓋每個年級,基礎技能評估在每年會抽取不同年級作為評估對象。2017年的基礎技能評估用于評估BC省4年級和7年級教育狀況。基礎技能評估通過四個環節評估教育狀況,分別是協作活動(Collaborative Activity)、學生手冊(Student Booklet)、在線問卷(Online Questions)和學生自我反思(Student Self-Reflection)。
協作活動通過在班級中設計操作較為簡單、能快速完成的實踐活動,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自我決策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基于協作活動中學生自主探索出的主題,形成涵蓋閱讀、寫作、算術三大學習領域的的學生手冊。具體而言,首先,讓學生依次閱讀與該主題相關的信息文本與文學文本,并回答各個文本提出的開放性問題,分別考查學生準確查找信息的能力與認知的嚴謹性,以及文學造詣與知識遷移水平。其次,讓學生根據該主題相關的寫作提示進行創作,自由地表達個人的思考與觀點。最后,基于相應年級的數學課程標準,讓學生利用習得的計算策略解決實際生活中的開放性問題。這三個步驟完成以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學生手冊,然后進入在線問卷環節。在線問卷涵蓋閱讀、計算與自我反思三大方面,其中的自我反思也是基礎技能評估的最終環節,反思結果不計入評分,僅作為參考。學生根據在以上評估中的個人體驗,回答一個聚焦于核心能力的開放性問題,側重考查學生的思考與交流能力。從學生的視角反思該評估的合理性,并對自我表現作出綜合評價[4]。
整個評估需要學生在5個小時內完成,評估的主體并非各中小學任課教師,而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協會(British Columbia Association of Certified Psychologists)的成員。這些專家將收集到的數據統計分析以后,向上匯報給BC省教育部,作為教育管理人員改進各學科目標設定、教材編寫、課程組織的依據。
3.省級評估與測試
與前兩類評估不同,省級評估與測試(Provincial Assessments & Exams)實際上是即將完成K-12義務教育的學生所進行的畢業考試。評估主體是BC省教育部,評估對象是全省各學區所有在當學年畢業的12年級學生[5]。這種全省統一的畢業考試促進了學校、學區與各省之間的合作,貫穿于12年級學生的整個學年中,主要分為五個時間節點。以2018屆畢業生為例,時間節點分別是2017年11月、2018年1月、2018年4月、2018年6月以及2018年8月。每個時間節點的考試時間都是兩個小時,分為英語卷與法語卷,以適應不同語言習慣的學生的需求。考試科目并非以課程劃分,而是集中在文學、算術與社會交往三大領域。
BC省教育部下設的考試結果與成績單系統(Transcripts and Examinations,以下簡稱TAES)是連接評估主體與評估對象的重要媒介,學生在每個時間節點的考試之前需要在規定時間內登錄TAES系統進行報名和確認;所有考試的網上作答部分也是基于TAES平臺開展。個人教育數字(A Personal Education Number,以下簡稱PEN)伴隨著學生K-12教育全程,記錄在各學區的公共教育系統中,隨著學生的升學、轉校等而發生改變。在所有評估過程中,學生的個人信息都會被隱藏,僅僅保留PEN作為區分學生的依據。最終,通過考試并取得合格成績的學生會獲得由省教育部頒發的學業完成證書(School Completion Certificate)。該證書僅僅表明學生是否完成義務教育規定的內容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獲得了成長與成才,并非作為升入大學的主要依據[6]。
二、國家層面的基礎教育質量監測
加拿大教育部長理事會負責泛加拿大評估項目(Pan-Canadian Assessment Program,以下簡稱PCAP)。BC省學生在2016年PCAP測試中成績較好,在閱讀重點科目測試中排名第三,在2013年以科學為重點科目的PCAP測試中排名第二,在2010年以數學為重點科目的PCAP測試中排名第四。整體而言,BC省學生在歷年的PCAP測試中表現均較為優異,尤其是科學科目測試表現一直高于加拿大平均水平。
1.PCAP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理念
自2007年開始,PCAP每三年實施一次,評估對象是從加拿大十三個轄區的公立學校中分層抽樣選取的8年級學生。“促進學習的評估、作為學習的評估、關于學習的評估”是PCAP的三大理念。其中,“促進學習的評估”理念強調教學相長,PCAP不僅有助于學生依據評估結果調整學習策略,而且能促進教師及時反思教學活動、改進教學策略;“作為學習的評估”理念強調PCAP并不是篩選學生的“利器”,而是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建構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和學習策略的能力;“關于學習的評估”理念強調評估的數據與結果可以作為各轄區教育部長分配教育資源、各學區教育管理機構制定教育標準、各中小學校執行教育行動的依據,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系統的教育問責制[7]。
2.PCAP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結構
PCAP分為測試和問卷。測試主要從數學、科學、閱讀三大領域中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問卷不僅需要學生填寫,還需要教師和學校其他工作人員填寫,主要收集學生的社會背景和學習態度信息。PCAP的測試題非常貼近真實的生活,題目素材都是來自于學生所處的周圍環境,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情境中,激發學生對生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所有題目分為英語和法語兩種版本,題型分為選擇題和主觀題,力求符合加拿大各轄區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
每次PCAP實施的第二年,教育部長理事會會發布《泛加拿大學生學業成就監測報告》以及重點領域的《泛加拿大學生學業成就背景報告》。兩份報告不會呈現學生的個人信息,也不會反映具體學校或地區的數據,而是在省級層面上公布結果,從而有效避免排名競爭和為了監測而學習的現象。以PISA測試為導向,《泛加拿大學生學業成就監測報告》著重通過科目、地區、學生性別、學校語言系統方面進行各轄區的數據比較;《泛加拿大學生學業成就背景報告》則探究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方面對學生學業表現的影響。
3.PCAP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的領域
數學素養、科學素養與閱讀素養是PCAP的三個核心領域,它們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對知識的反思以及在現實情境中的應用聯系起來。在每次具體的評估中,教育部長理事會將選擇其中一個領域作為考核重點科目,另外兩個為次要科目。比如,2007年與2016年主要評估閱讀素養,2010年與2019年主要評估數學素養,2013年與2022年主要評估科學素養[8]。
(1)數學素養。基于加拿大教育部長理事會發布的教育行動計劃中對課程標準的描述以及該理事會于2005年發布的數學評估與測試的設計建議,PCAP將數學素養定義為通過描述、測量、計算、分析等手段,探索學生所處的世界中存在的符號與空間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靈活性與批判性以及問題解決能力、推理論證能力、創新創造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21世紀技能[9]。數學素養測評內容及其分值比例分為四個部分:36%的數字與運算題目(如屬性、等價、大小),28%的幾何與測量題目(如三維圖形及其性質、位置、轉換),13%的模式與關系題目(如代數方程、線性關系),23%的數據處理與概率分析題目(如數據收集、實驗設計)。
(2)科學素養。基于1997年加拿大教育部長理事會發布的《泛加拿大科學學習成果共同框架》以及各轄區科學課程標準,PCAP將科學素養定義為通過運用以科學為核心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對學生的生活現象作出科學推理、進行科學探究,最終達到解決問題和認識世界的目標。這種素養將伴隨著學生的成長而逐漸積累并提升,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石[10]。科學素養測評主要分為內容維度和能力維度,其中,內容維度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分值比例為:7%的科學本質題目,8%的地球科學題目,13%的物理科學題目,13%的生命科學題目;能力維度的組成及各部分的分值比例為:26%的科學推理題目,17%的科學探究題目,6%的科學解決題目。
(3)閱讀素養。1998年,加拿大教育學者金特(Kintsch)提出閱讀的“整合模型”,要求讀者不僅依據文本實際材料得出信息,還需要將文本與世界知識、與個人經驗相聯系得出思考[11]。基于此,PCAP將閱讀素養定義為充分運用元認知策略及其他閱讀策略,通過理解文本信息和聯系個人實際來自主建構閱讀的意義,最終在與文本的互動中形成對世界的認識,加強社會的參與度。依據“字里行間表現之意、字里行間隱含之意、字里行間言外之意”(Reading the lines,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reading beyond the lines),將閱讀素養的測評內容分為理解文本、解釋文本和回應文本三個部分,各部分的分值比例均在25%~35%之間,其中,理解文本要求學生準確定位文本細節,確定文本的主要思想并區分次要思想,理清文本結構與思路;解釋文本要求學生根據文本細節進行邏輯推理,分析與綜合文本主旨要義,解釋作者論證的邏輯與技術;回應文本要求學生依據文本內容,引用具體的例子或權威的理論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見解[12]。
三、結語
從組織機構來說,加拿大BC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采取了多方協同模式:加拿大教育部長理事會作為獨立于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聯合會,直接負責全國PCAP測試,并將測試結果作為各轄區發現自身在全國教育水平中排位的依據;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作為受BC省政府委托的第三方機構,在各個學區內抽取學生實施基礎技能評估,其評估結果將作為BC省教育部制定教育政策、編寫教材的重要依據;BC省教育部開設考試結果與成績單系統,專門負責各學區畢業測試,并將測試結果整理反饋給教育部、學校、學生和家長。
從評估內容來說,課堂評估針對閱讀、寫作、算術、社會責任、健康生活五大領域,可覆蓋所有中小學各個年級的每門課程。省級評估與測試只針對12年級畢業生,集中在文學、算術與社會交往三大領域,確保學生具備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基礎技能評估則每年針對不同年級,評估學生在某一具體領域的能力;泛加拿大評估采用不同年份測試不同學科的方式,聚焦于數學、科學與閱讀三大核心領域。
從評估時間來說,課堂評估伴隨課程始終,在課程結束后形成課堂評估報告并反饋給學生和家長。基礎技能評估要求學生在5個小時內完成,評估結果經轉錄后僅供教育部相關工作人員查看;省級評估與測試的時間跨度為一個學年,螺旋上升式地對學生進行多次評估,力求全面準確地檢測學生完成義務教育后的成長與發展。
總之,BC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系統注重多方力量的參與、多種形式的保障。隨著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教育質量的監測與保障成為了世界各國教育的根本大計,我國也不例外。自2015年起,由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牽頭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確定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藝術、德育為教育監測的學科,每年選取其中兩門學科作為教育監測工作的重點。我國基礎教育人口基數大、教育質量不均衡,加拿大BC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經驗有助于我國在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以更好地迎接21世紀人才需求的挑戰。
參考文獻
[1]CMEC. Celebrates 50 Years of Pan-Canadian Leadership in Education[EB/OL].https://www.cmec.ca/278/CMEC_Celebrates_50_Years_of_Pan-Canadian_Leadership_in_Education.html?id=957.pdf.2017-12-14.
[2]B.C. Performance Standards(English, French Immersion and Francophone)[EB/OL].https://www2.gov.bc.ca/gov/content/education-training/k-12/teach/bc-performance-standards.pdf.2017-12-25.
[3]Classroom Assessment(By teachers)[EB/OL]. https://www2.gov.bc.ca/gov/content/education-training/administration/kindergarten-to-grade-12/assessment/classroom/resources.pdf.2017-12-26.
[4]2017/2018 Foundation Skills Assessment(Grade 4 and 7)[EB/OL].https://www2.gov.bc.ca/assets/gov/education/administration/kindergarten-to-grade-12/assessment/fsa-administration-manual.pdf.2017-12-27.
[5]2017/2018 Graduation Assessment Schedule[EB/OL].https://www2.gov.bc.ca/assets/gov/education/administration/kindergarten-to-grade-12/assessment/graduation-assessment-schedule.pdf.2017-12-24.
[6]Vergari S. Safeguarding Federalism in Education Policy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Publius: The Journal of Federalism, 2010, 40(3):542-557.
[7]CMEC. PCAP 2016 Assessment Framework[EB/OL].https://www.cmec.ca/537/General_Information.html.pdf.2017-12-11.
[8]CMEC. Pan-Canadian Assessment Program[EB/OL].https://www.cmec.ca/537/General_Information.html.2017-12-11.
[9]Pan-Canadian Assessment Program (PCAP) [EB/OL].https://www2.gov.bc.ca/gov/content/education-training/administration/kindergarten-to-grade-12/assessment/national-and-international/pcap,2017-01-05.
[10][11][12]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EB/OL].https://www.cmec.ca/251/Programme_for_International_Student_Assessment_(PISA).html.2017-12-12.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