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日前,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表示,村莊布局中有一類是逐步消亡的“空心村”,對于這一類的村莊,今后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一些社會管理方面要順應這種形勢發展的要求,逐步按照推進人口轉移消亡的路徑來開展工作;要順應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行政的辦法和經濟的激勵措施鼓勵剩余人口向中心村轉移。

這是對的,本身也是國家戰略。
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位于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要實施村莊搬遷撤并;堅持村莊搬遷撤并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結合;搬遷撤并后的村莊原址,因地制宜復墾或還綠;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莊撤并,必須尊重農民意愿并經村民會議同意,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集中上樓。
所謂“空心村”,說到底是一些人走了,去城里打工了,去城里定居了。從宏觀上看,從內地到沿海,從農村到城市,從農村、小城鎮與中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遷移大趨勢,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由此帶來中國的城市化率每年差不多一個百分點的增幅。
單單看“空心村”“逐步消亡”“人口流失”這樣的字眼,不禁會讓人泛起一絲愁緒。但從城市化的視角來看,這并非壞事。人口離開農村與城市化本是一枚硬幣的兩面。既要人口留在農村,又要城市化是不可能的,沒法“既要又要”。至于有些城里人哀嘆所謂“鄉村凋敝”,更是不知所謂了,仿佛農民留在農村,才能滿足他們在城里對農村田園詩般的綺夢。
有道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水往低處流,都是不可阻遏的。農民當然有權利離開農村,成為城里人憑著自己的能力在城里取得更好的收入,過上更便利、更美好的生活,享受更優質的公共服務,他們的子女也有權成為城里人,去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就目前還算“農民”的人而言,除了比例不高的種糧大戶、養殖大戶,但凡家境比較殷實的農戶,主要收入大多來自非農收入,即去城里打工與經商帶來的收入。
可見,我們應當堅持的是人的本位,而不是農村本位與村莊本位。如果堅持農村/村莊本位,農民離開農村/村莊似乎是壞事。但從人的本位出發,農民只是合算則干、不合算則改行的眾多職業之一,而不是一種終身如影隨形,還要傳子傳孫的身份。最終最理想的情形是:農民想當城里人可以,城里人想當農民也可以,這才是生產要素自由流動,這才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事實上,只要堅持市場化與城市化,縮小城鄉差距與讓鄉村更宜居、更美好,這種流動是能實現的。
縮小城鄉差距有兩個含義。一是縮小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農村人舉家遷往城里定居工作也好,家庭成員去城里打工匯錢回家也好,這本身就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途徑之一。二是一些人不斷離開農村,那些愿意留在農村的人,就有條件進行土地規?;洜I與機械化耕作,收入也會上升,單單靠人均幾畝地是很難富起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鄉村也會更宜居、更美好。一些本來不是很適宜人生存的地方,在人離開(無論是去城里定居還是搬遷到更宜居的地方)之后,森林與野獸就會收復失地,讓生態得以修復與改善。有報道說一些地方野豬泛濫成災,成災自然是不好的,但這本身也是生態改善的一個有力證明。
總之,在市場化、城市化大潮下,農村人少了,農民或原農民收入反而可能更高,農村經濟可能更繁榮,城鄉(收入)差距反而會更小,農村反而會更宜居,生態環境反而會更好,何來“凋敝”之說?那可能比一個過度擁擠、內卷化的農村更美好。
(摘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