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英
1、小麥無壟栽培均勻種植技術的基本概述
伴隨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總量不斷減少的同時,人們對于糧食產量的需求量卻在不斷增加,因此如何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成為了現階段基層產業機構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為此河南省經過對小麥栽培種植技術的探索實踐發現,與條播行壟種植方式相比,無壟栽培均勻種植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此外在提高小麥產量、降低水資源消耗以及推動國民經濟進一步不發展中都發揮了顯著作用。
為從根本上探索無壟栽培均勻種植技術節水效果,河南省農科院采用中穗型冬小麥品種0628,對不同種植方式的水分利用情況進行了統計比較分析,并通過詳細記錄小麥播種、拔節、抽穗、成熟等各生育階段的蒸騰、蒸散和蒸發量,從而明確的了解不同階段傳統種植方式與無壟栽培均勻種植方式所消耗的水分,具體來看,階段蒸散量計算公式為ETi=(W1-W2)×h×γ,其中Eti指的是階段麥田蒸散量、W1和W2分別為階段初始和階段末期1m土體平均土壤水分含量(g/g)、h為土體深度、γ為土壤容重(g·cm-3);階段土壤蒸發量計算公式為Ei=Ed×d,其中Ei指的是階段麥田土壤蒸發量、Ed為利用微型蒸滲儀測定的平均每天土壤蒸發量、d為階段持續天數;階段土壤蒸騰量計算公式為Ti=ETi-Ei,其中Ti指的是階段作物蒸騰量、ETi為階段麥田蒸散量、Ei為階段麥田土壤蒸發量;至于水分利用效率的計算公式為WUE=y/ET/10,其中WUE為小麥水分生產效率、y為小麥單位面積產量、ET為小麥生育期蒸散量、10為單位轉換系數。除此之外,經大量科研數據分析可知,不同的種植方式其耗水量也不盡相同,故此為確保統計數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準確性,河南省農科院借助蒸滲儀,對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的不同生長期的始末重量差進行了測量,以此在充分了解無壟栽培種植和條播行壟種植方式的單位耗水系數的基礎上,為后續各項作業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2、無壟栽培均勻種植和條播行壟種植技術的數據分類分析
①無壟栽培均勻種植和條播行壟種植技術水分利用情況的數據分析
伴隨小麥生育期的不斷推進,麥田的蒸騰占比增加而蒸發耗水量卻在日益降低,因此從某方面而言其耗水模式逐漸從最初的蒸發主導向蒸騰主導轉變,在此過程中與傳統的條播方式相比,各個生育階段無壟栽培麥田蒸騰占比均高于前者,而經過大量的時間探索發現,導致這種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無壟栽培麥田全覆蓋時間較傳統條播封壟時間提前的緣故。除此之外根據對調研數據分析可知,無壟栽培于小麥兩葉一心或三葉期,即在小麥正常播期播種后三十到四十天后,通過無壟栽培均勻種植方式進行種植的小麥,其可在短時間內有效地實現全覆蓋,而條播行壟在進行種植時,它無法進行全覆蓋,通常來說只有到春季拔節期間,才能進入封壟階段,兩者之間封壟期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無壟栽培麥田的全覆蓋提前,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其棵間蒸發量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能顯著地降低消耗量,尤其在抽穗前,消耗量減少值大概占總減少消耗量的三分之二,占全生育期總耗水量減少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但與此同時,由于無壟栽培的種植密度較大,因此在實際作業過程中,往往其蒸騰量與傳統種植方式相比,消耗量會有所增加,大概全生育期蒸散量較傳統條播可節水百分之九,此外與其他傳統小麥栽培品種以及傳統栽培無壟水分條播相關的合作品種比較,小麥品種傳統水分無壟條播土地栽培品種的年產量顯著大幅增加了百分之十五,由此可見,無壟栽培能更好地覆蓋地表,降低了麥田土壤水分無效蒸發損失,同時也提高了種苗生育期間的水分綜合利用率。
②無壟栽培均勻種植和條播行壟種植技術耗水量情況比較
相較于傳統的條播種植方式,無壟栽培均勻種植技術的應用,從某方面來講無論是在小麥生長的任何時期,育苗耗水系數均減小,而這種那個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其實主要是因為無壟耕地栽培在小麥育苗期,可均勻充分地覆蓋土壤地表,從而在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量的基礎上,實現耕地節水,但不可否認的是,從返青到成熟期,無壟栽培均勻種植技術的實施,其各階段耗水量和耗水模系數均不斷增加,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則主要是因為無壟勻播密度較傳統條播大,蒸騰作用明顯加強。
總之,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于糧食產量需求的不斷增加,小麥無壟栽培均勻種植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主要是因為相較于傳統條播種植方式,小麥實行機械化無壟斷地栽培均勻機耕種植作業具有如下優勢,即:顯著地提高了小麥產量和增收效果,滿足了人們對于糧食產量的需求;實行小麥耕、種兩播聯合機耕作業,從根本上消滅了單純機耕播種作業程序,天天搞土地利用率的同時,減少成本損耗;無壟栽培均勻種植技術實現了均勻節水,具體來看這種技術的應用,在有效度地減少小麥土壤作物表面水分蒸發量的同時,還提高玉米小麥土壤水分綜合利用率,下次收茬期的玉米施肥有良好節水施肥作用。
(作者單位:455000河南省安陽市龍安區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