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林 官晨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也成為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村小康和農民致富,僅靠以往的城市對農村、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不是長久之計。反哺政策雖能短時間內解決農村公共服務資源短缺問題,但對于我國如此巨大的農村人口,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需要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讓城市資本下鄉,實現城鄉要素有效流通,更重要的是讓農村資源有效利用起來,構建高效合理的農產品流通模式至關重要。
一、我國農產品配送現狀分析及存在的問題
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配送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配送配送效率低下、農產品損耗大。具體表現在配送渠道混亂、配送時間長、配送環節多、配送費用大、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究其原因除了存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差距外,配送模式的不同也是重要因素。
二、我國農產品主要配送模式
1、農產品農戶自營配送
農戶自營配送是最為傳統的一種農產品配送模式,雖然農戶自營配送機體小、能夠迅速反應市場需求,靈活多變的響應配送需求,能夠較直接的控制農產品的配送質量及配送效率。但是,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在流通渠道方面,由于農戶自營配送的農產品主要是未經加工的初級農產品,由于運價、運力、交通基礎設施、農產品保鮮技術等原因,導致農產品流通不暢、產銷脫節;在物流技術方面,物流技術裝備落后,包裝、保鮮及加工能力弱,導致農產品損耗巨大、農產品品牌數量少,覆蓋率低;在物流信息方面來,農民獲取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渠道單一,信息滯后失真嚴重,由此導致嚴重的效率及效益問題,同時還會導致農產品物流流向帶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使農產品在途損失嚴重。
2、農產品第三方配送
農產品第三方配送是采用專業化的農產品運輸企業進行農產品的運輸,是優化整合資源利用的結果。專業的第三方農產品配送企業普遍具有過硬的流通配送設備和技術,農產品在配送過程中損耗低、農產品質量能夠得到保障、流通過程中能根據需求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但是在信息流通方面仍然存在信息失真的問題,由于多了第三方企業的加入,農產品流通供應鏈增長,反應速度難以得到保障,同時農戶無法實時的對其農產品進行監控。
3、農產品共同配送
隨著社會共享經濟、綠色經濟、資源整合等概念的出現,物流行業共同配送理念也收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重視,在農產品配送領域共同配送模式也逐步展開。農產品共同配送主要指多家經營農產品的企業將一種或多種農產品交由共同配送中心,通過整合客戶信息及配送農產品特性,以高效節能、降低物流成本等為出發點所展開的農產品配送模式。
4、農產品供銷社配送
供銷社是以農戶為主體,按照合作制的原則,集資入股,自愿聯合起來的企業。供銷社配送是農產品配送的主要模式。該模式是群眾自愿組織加入的,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供銷社體制成立時間長、國家政策支持資金資源雄厚,抗風險能力強,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能實現配送的規模效應。但是目前供銷社配送網點分布零散不均、無法實現集中統籌規劃、易導致庫存積壓,基礎設施雖完善但功能落后,農產品流通加工附加價值低,配送保險能力差,供銷社配送信息化程度低導致相應市場需求緩慢,農產品滯銷等問題存在。
三、我國農產品配送模式優化對策
針對我國農產品的現狀及農產品主要配送模式中存在的優缺點,提出以下幾點措施優化農產品配送模式。
1、建立農產品信息平臺。在“互聯網+”背景下,國家大力提倡農業信息化建設,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建立農產品信息平臺,使農產品供需透明化,為農產品流通提供預測依據,使農產品配送能及時響應市場需求。
2、積極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服務。農產品第三方配送雖是主要的配送模式之一,但目前具備專業農產品配送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少,同時現存的農產品配送第三方企業規模小,設施設備落后,相應技術不成熟,流程不完善等問題。要提高農產品配送質量,積極發展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服務必不可少。
3、加強農業專業合作社現代化建設。重視基層網點的優化布局,充分實現各基層網點的合作共贏;另一方面,引入共同配送、第三方配送等模式,各合作社之間共建共同配送中心,實現協作優勢、要素優化組合、提高總體競爭能力;同時還應加強合作社的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信息系統減少不合理運輸帶來的成本問題及農產品損耗。
總的來說,我國是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大國,可是“從田間地頭到城市餐桌”的農產品配送模式卻比較落后。在鄉村振興戰略下,農產品的流通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一條成熟的農產品流通體系,農產品的生產將面臨供需脫節的矛盾,將會直接影響農民的利益,阻礙鄉村振興,影響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因此,本文對我國農產品配送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概括,著重分析了農產品配送的幾種主要模式及各種模式存在的不足,對我國農產品配送模式的優化提出了幾點方略。
(作者單位:611130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