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坤 聶有亮 胡川江 胡志華
為評價農村金融服務改革成效,作者基于成都市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實踐,采用“農貸通”平臺處理效率和申貸效率兩個指標來測算成都市農村金融服務改革成效。通過測算得到成都市“農貸通”平臺處理效率為86.7%,申貸成功率為77.3%。表明成都市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區域差異性大,處理效率最高的為錦江區99.8%,最低的為金牛區45.7%;申貸成功率最高的為錦江區99.8%,最低的為大邑縣29.5%,最高者比最低者高出2.3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金融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核心,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成都市作為全國首批金融改革試點城市,自2015年7月開始,堅持先行先試全面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并創新搭建集“農業政策咨詢、產權流轉服務、融資供需對接、金融風險分擔、信用信息共享”等多功能于一體、線上線下結合的“農貸通”平臺,著力探索農村金融改革新模式。當前不少學者對成都市農村金融改革進行了研究,認為成都應該重點抓住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賦予的試點機遇,從八個方面率先探索[1],分析了成都農村金融改革存在的問題和取得成效,也總結了成都農村金融綜合改革探索的經驗和模式,同時定性評價了成都農村金融制度創新,但未能進行定量評價,本文選取貸款需求處理效率和申貸成功率兩個指標來衡量“農貸通”平臺運行成效,從而定量評價成都市農村金融改革成效。
一、數據介紹及處理
本文以成都市“農貸通”平臺運行成效分析來評價成都市農村金融改革成效。選取貸款需求處理效率和申貸成功率兩個指標來衡量“農貸通”平臺運行成效。其中:
處理效率=(1-待處理貸款金額/總需求金額)*100%。
申貸成功率=已放款金額/總需求金額*100%。
總需求、已放款、受理中、待受理四類數據均來自成都農貸通平臺統計數據,全市數據為計算數據。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從處理效率來看,最高的為錦江區,達到99.8%,比全市平均值高12個百分點。最低的為金牛區,僅為45.7%,低于全市平均值。最高者比最低者高出一倍多。說明區市縣之間處理效率差異較大。
從申貸成功率來看,全市最高的為錦江區達到99.8%,最低的為大邑縣,僅有29.5%,約為全市平均值的3成8。最高者比最低者高出2.3倍。表明區市縣農村金融需求保障能力相差較大。
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整體規模占比小,實際融資品種單一,不能充分發揮農村資產的融資作用。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全市涉農貸款余額5880億元,其中,農村產權抵押貸款余額117.67億元,僅占涉農貸款余額的2%。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余額102.81億元,占農村產權抵押貸款余額的87.4%。
二、研究結論
1、主要研究結果
(1)通過測算得到成都市“農貸通”平臺處理效率為86.7%,申貸成功率為77.3%。表明成都市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2)區域差異性大,處理效率最高的為錦江區99.8%,最低的為金牛區45.7%;申貸成功率最高的為錦江區99.8%,最低的為大邑縣29.5%,最高者比最低者高出2.3倍。
(3)存在問題。全市農村金融市場中占比最高的銀行業,證券、保險等所占比重幾乎為零,全市金融組織體系中的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等所提供的金融業務主要是傳統的儲蓄存款和貸款業務,較少涉及中間業務存在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單一等問題。
2、對策與建議
一是創新涉農金融產品。圍繞“三農”特色產品、產業鏈金融產品,創新推廣惠農保險、惠農理財、惠農基金等適合農民特點的金融產品,研發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貸款、民俗手工貸款等“雙創”信貸產品,拓寬多元化的金融支持領域。通過產業基金、資產證券化及知識產權質押等方式,極探索開展“保險+期貨”、“訂單農業+保險+期貨(權)”試點和“農險+科技”服務新模式,研究創新振興鄉村融資貸款產品。
二是擴展平臺金融服務綜合功能。提供產權交易、收儲、擔保、評估、仲裁、電商等金融綜合配套服務,在融資對接、產權交易、信息采集等基礎金融服務的基礎上,增加各類生活生產增值服務功能。加快涉農數據在“農貸通”平臺的歸集,促進平臺與其他涉農平臺的信息共享,實現“農貸通”與農村電商、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融合發展和有效對接,建設全市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和涉農項目庫。
三是完善村級服務站的運行功能。積極鼓勵和支持市金控集團征信公司開展村級服務站長效運行的試點,建議先期在新津、崇州、彭州三個縣(市)開展試點,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與金融機構按比例各支出一點、市場化服務收一點的“兩支一收”方式,解決村級服務站人員的工資待遇低問題,探索村級服務站長效運行機制。
四是提升大數據分析能力。整合涉農數據,強化對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收購、加工各個環節“鏈條式”全過程金融需求分析,結合“三農”新主體新要素新業態的金融需求,為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種類指引方向。
五是加快建立農村產權市場化評估及處置機制。加快構建農村產權市場化評估機制,重點針對農村土地承包權、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農業設施設備、農作物、農產品、農業品牌、知識產權等農村動產和不動產權市場化評估機制。不斷創新探索農村產權抵押后的市場處置機制。
(作者單位:1.611130四川省成都市農林科學院2.637000四川省南充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