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華
甕安縣銀盞鎮位于甕安縣城北部,距甕安縣城7公里,根據2017年數據提供,銀盞鎮面積約198平方公里,耕地達37748.33畝平均海拔1040米,年平均氣溫約13.9度,全鎮下轄五個社區、五個村、全鎮人口54637人,匯總農產數13506戶。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來,銀盞鎮推進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的總體部署,把農村“三變”改革作為實現鄉村振興、決勝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優化鄉村治理體系、發展縣域經濟提供支撐,并取得了明顯成效。
1、農村“三變改革”現實意義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社會結構、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三變改革,通過資本的形式投資入股企業、家庭農場或合作社,使農民也享有股份權利,契合了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也推進了鄉村振興戰略,對健全和完善銀盞鎮農業治理體系具有深遠意義。
①農村“三變”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上世紀70年代末農村變革以來,國家從摒棄大包干,提出建立統分結合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了當時的經濟發展規律。現階段,農村三變改革能解決當下規模經濟,使當下社會與經濟緊密結合,提高家庭集約化水平,創新經濟組織方式,統一了經營組織化程度,是農村改革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迫切要求,為提高農民市場化組織程度提供了重要途徑。
②農村“三變”改革是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有效途徑
它激活了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農村資源,并有效將期合理分化與集中,使農村種植業、養殖業、加工產業有機結合,推動了農業第二、三產業由傳統向現代方面的轉變,促進了農業粗放化管理向集約化經營方向的過度,實現了農民持續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③“三變”改革增強了脫貧穩定性
它通過建立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立足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將企業的技術、市場、資金與農戶的土地、勞動力、原料連為一體,落實“一戶一策”和產業扶貧模式,增強了產業扶貧的穩定性與持續性,起到了一定的帶動作用,提升了村級組織與服務能力。
2、銀盞鎮實施“三變”改革及方法
銀盞鎮緊鄰縣城,“三變”改革最先實施的是木老坪、新華兩個貧困村,各級財政整合“三變”扶持資金90萬元,其中新華村30萬元,木老平村60萬元。
①開展主導產業
結合自身實際與市場需求,發展具有現代特色的農業示范區,使其成為特色產業,有市場前景、有開發潛力的適度規模主導產業,產生聯動效應,帶動整體提升,發揮產業錯位的“一村一特”。例如:木老坪根據自身特色重點抓好草莓、西瓜、精品水果、畜禽水產養殖等項目。新華村主要抓了蔬菜、食用菌、養鴨、養羊、養鵝,生態旅游山莊農家樂等特色種養殖休閑項目。兩個村在實施“三變”項目中都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
②實現確權工作
由財政單位牽頭,由各基層單位配合,加快各村集體資產的清產核資,按照“三變”條件,建立投資入股存量資本臺賬,實施“一村一策”戰略,做好折股量化和成員的界定,對貧困戶進行優先確權,確保貧困戶在“三變”改革中首先受益,木老坪村每年“三變”資金投資企業收益的10萬元,新華村7.5萬元,全部分給了精準貧困戶。
③規范入股,實現收益分紅
讓農民規范入股,明確責任和義務,制作“三變”改革合同書、股權證、分紅單三本到戶,制訂和規范合同樣本,明確合作方式、合作期限、分紅的結算方式,組織聯系群眾,提升村級管理服務質量,貧困群眾依托集體經濟組織形成了產業規模化經營,依托企業銷售平臺實現了生產效益最大化,確立分紅比例,實現盈利增收,保證貧困群眾形成長期穩定的增收機制,達到互惠雙贏目標,發揮“三變”改革實效性作用。
④加大財政支農資金的統籌整合力度,抓好財政融資投入
建立融資平臺,創新產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等投入機制,引入融資企業和經營主體,做好改革支撐工作,合理各級財政扶持資金歸集工作,區域資源合理調集。2019年投入到信用社的金融特惠貸,惠及了全鎮有能力發展種養殖的精準扶貧貧困戶。新華村、木老坪村引進的甕安天農飼料公司,開展的投入股保本分紅的17.5萬元紅利,已全部分給了826戶的精準扶貧貧困戶。解決了精準貧困戶的生產生活難題。
⑤尊重農戶意愿,強化擔當意識,壓實工作責任
著眼全縣脫貧攻堅全局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局,定方案、抓推進、解難題,強化責任擔當,不強迫,不搞一刀切,扎實作風,有效舉措,推動農村“三變”改革各項決策部署的落實。制定完善政策措施,處理問題,認真落實改革的各項部署要求,推動全縣“三變”改革工作縱深開展。
⑥確保資金的使用安全
循序漸進,堅持先行試點,嚴格防范風險,扶持發展農業保險鼓勵經營主體投保,化解經營風險,確保貧困戶的利益,避免投入到炒股、風險較高的企業,防止扶貧資金打折入股或者改變用途,挪作他用,損害集體和群眾利益。規范股權管理制度,強化法律服務觀念,通過合同的約束與制約,維護農戶、貧困戶和村集體利益。
綜上所述,農村“三變”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策的應用、規則的建立,利益的分配等多個環節。應明確全縣農村“三變”改革思路目標、任務措施、方法步驟、工作要求,不改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的前提下,守住生態底線,保護生態環境,堅決制止破壞生態環境,堅持農村土地政策和農業用途,確保農村“三變”改革工作順利有序開展,通過農村“三變改革”喚醒了沉睡的資產,激發了創業的熱情,轉變了農業發展方式,同時“三變”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拓寬了增收渠道,壯大了集體經濟,優化了鄉村治理,促進農村農業長遠發展。
(作者單位:550400貴州省甕安縣銀盞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