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琛
摘要:茶文化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性格的文化之一。本文從哈尼族茶文化的歷史源流、茶道文化內涵、茶歌、茶在哈尼族民俗活動中的作用四個方面論述了哈尼族茶文化藝術。
關鍵詞:哈尼族;茶文化;藝術
哈尼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哈尼族豐富多彩的文化中,茶文化尤為引人矚目。茶在哈尼族的農耕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不僅是一種飲料,而且是“上祭神靈,下驅鬼魂”的神圣物品,甚至到了“無茶不成祭”的地步。茶又是哈尼人日日飲用,老幼皆喜,滋潤身心的日常生活用品,簡直到了“一日無茶百事無聊”的地步,孕育出了讓世人稱道的哈尼族茶文化。
一、歷史源流
哈尼族學者白玉寶研究館員在他的專著《哈尼族天道人生與文化源流》中認為:“哈尼族是世界上最先種植茶葉的民族,人類最先種植茶葉的民族的桂冠非哈尼族莫屬。”哈尼族與茶的關系十分密切。在哈尼族聚居的云南省紅河、李仙江、瀾滄江流域的地區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古茶樹最為集中的地方,很多茶樹的樹齡都在幾百年甚至千年以上,這些茶樹,時至今日,厚澤世人,春季吐芽,任哈尼人采摘。
以普洱和思茅為中心的普洱茶集散地有通向四面八方的 “茶馬古道”,使普洱茶名遍天下。直到現在,哈尼族仍然是普洱茶的主要生產者之一,在哈尼族村寨,遍布哈尼梯田和茶園,茶葉是哈尼族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隋唐以來,由于內地對產于滇南一帶的普洱茶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普洱茶的聲望逐年擴大,成為名震天下的商品,而生產普洱茶主要民族之一就是哈尼族。哈尼族就生產生活在滇南的紅河、李仙江和瀾滄江流域之間的廣大山區,而位于這一地區的墨江、普洱、鎮沅、景谷、景東、江城、瀾滄、翠云、勐臘、勐海和景洪等市、縣、區及其周圍地區正是普洱茶的主要出產地。哈尼族兒歌《南糯山地方》中有:“南糯山呃,茶樹青青滿山坡,山上茶樹發了嫩芽,哈尼心歡喜。”
二、哈尼族茶道的文化內涵
(一)開墾茶園。哈尼族在選定一個地方作為村寨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有足夠的優質水源供人畜飲水,是否有茂密的森林作寨神安息的住所,是否有豐饒的土地開墾梯田和山地······具備了這些條件后,哈尼族才會在一個地方落腳建寨。在開墾出來的山地中,還要留有一大片栽培茶葉的茶園,哈尼人開墾茶園與開墾梯田一樣認真、細致,精工細作,如果沒有茶園,哈尼村寨總會缺少一份生機。
(二)管理茶園。在開墾茶園的勞動過程中,要挖防洪溝,以免水土流失。茶苗定植后,還要挖排水溝,以便使積水排出,避免爛根。茶苗定植后的第二年,開春后要剪去茶樹的主枝,催促茶樹向四周發芽生長,有利于實現茶葉高產。第三年可以適當采獲鮮茶,哈尼人在采摘新茶園里的茶葉時,原則上是只采中間留下四邊,以后逐年邊采摘邊造型,七八年后就可以達到高產期。只要管理得當,哈尼人的茶園經過幾百年都不會枯萎,年年月月吐露新芽,綠葉常在,生生不息。
(三)采茶制茶。茶葉在哈尼族的經濟收入中占有很大的分量。有些地方的哈尼族在初春舉行“甫瑪突”節祭祀活動時有一個專門的儀式就是對茶樹的祭拜。這是告訴茶樹神春天已經到了,請求茶樹趕快從冬眠狀態中醒來,多發新芽,以便讓人們獲得更多的利潤,增加經濟收入。哈尼族文化的傳承人摩沛率領眾人跪在一棵選定的古茶樹下,誦讀經文進行祈禱,整個祭拜儀式神秘莊重。祭拜茶樹的儀式結束后,人們才可以到茶園里采摘茶葉。哈尼人把當天采摘的茶葉經過晾曬、殺青、搓揉、烘干等流程后制成享譽中外的普洱茶。
(四)煮茶及茶具。選用株栗樹或灌木樹根,取井水加入支在火塘三腳灶上的土鍋燒熱,用手翻動,讓土鍋充分吸水后把剩余的水倒掉,再把土鍋支在三腳灶上,上下前后左右翻動,等到水汽蒸干后土鍋微紅時放進茶葉,繼續翻轉、抖動,使茶葉受熱均勻。土鍋中飄出茶香時,再灌入井水,加旺火勢燒煮,水開即可飲用。也可以熬煮幾個小時,燒出地道的哈尼煨釅茶。哈尼族煨釅茶味濃,清香中帶有苦味,要喝三道:第一道,喝三分之一杯,是輕嘗,重在品味;第二道,喝半杯,是解渴,意在提神解困;第三道,喝滿杯,是滿意,是朋友相聚,滿心歡喜之意。茶具最好用竹子制作,竹子具有清香,竹香與茶香融合,別具滋味。
哈尼人隨和、謙讓、友愛、熱情和好客的美德在茶道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三、哈尼族的茶歌
哈尼族的茶歌是在哈尼族生產生活中經過不斷完善、提煉后約定俗成的傳統茶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與哈尼族的誕生、創世、遷徙、生產、生活、習俗相連,具有史詩意義。
在哈尼族遷徙史詩《哈尼阿培聰坡坡》里,多次提到茶水這種飲料,茶影響了哈尼族的過去和現在。在記敘哈尼族第一次建寨的“惹羅普楚”一章的開頭處寫道:“薩—依—薩!講了,哈尼的后代兒孫!講了,親親的兄弟姐妹,今晚火塘里添進新柴,茶水在壺里快活地歌唱,酒碗里的酒喝干了又把酒碗倒滿,先祖古今已開始一章······”這部長達5500行的史詩用五分之一的篇章來深情而又悲壯地記錄哈尼族如何到谷哈密查(今昆明市),如何開墾和建設,如何與外族發生摩擦,交戰,戰敗后又如何撤離等,通篇充滿了昂揚的斗志與不屈的精神。其中有一節是這樣寫的:“哈尼人放下大刀長矛,火牛火羊也吆回圈;茶水沒喝一口,煙筒剛剛冒煙,蒲尼人退是退了,哈尼族的死人又添······”
在種茶的哈尼山鄉(綠春縣),哈尼人在采茶過程中形成了《采茶歌》:“正月來采茶,枝上嫩芽稀,妹手雖輕巧,無奈空簍歸。二月到茶山,尖尖滿枝頭,寒風雖未盡,樹知春歸期。寒風到茶山,聲聲布谷鳥,滿樹展芽綠,阿妹心歡喜。四月春雨后,樹樹爭春光,晨去歸家晚,勞作終有報······”唱出了春茶豐收的景象和茶農采摘春茶時喜悅歡快的心情。
在哈尼族人家里,當貴客到來的時候,哈尼主人就會在當天晚上請客人圍坐在火塘旁邊,在火塘上烤煮好哈尼煨釅茶并把茶杯遞給客人的時候就會給客人唱誦這樣一首《飲茶歌》:“喝一杯哈尼茶,洗洗你的辛苦;喝一杯哈尼茶,你我就是朋友;喝一杯哈尼茶,我們彼此深記;喝一杯哈尼茶,帶上哈尼的祝福······”唱出了哈尼主人喜迎貴客的良好的飲茶心態和主人與客人友好相處的交友氛圍。
哈尼族情歌中的茶是很有韻味的。有這樣一首哈尼情歌就讓人很傷感:“那時,我們一起上山,你砍樹我撿草,你挖出的石塊我抬到地邊去,在我們開出的臺地上,你一株我一棵地栽下茶苗,彼此說盡今生相守的話。······茶苗已經長大,摘茶的卻不是我。”唱出了哈尼女青年失戀后無比悵惘的情懷。
四、茶在哈尼族民俗活動中的作用
民俗活動及儀式在哈尼族的社會群體中占有重要地位。哈尼族通過舉行繁雜的民俗活動,以求達到悅神求福、村寨安康、人畜興旺、增產增收以及民眾之間團結互助的世俗目的,同時也是凝聚人心,歸祖歸宗歸族的有效手段。哈尼族的民俗活動,大到全體寨民參加的“甫瑪突”“六月年”和“十月年”,小到每家每戶進行的對每塊田地的祭祀、對每個人的叫魂等都離不開茶。
(一)賀生禮。哈尼族把“賀生禮”稱之為“門生禮”,是專門為滿月的孩子舉行的具有祝福性質的活動儀式。首先要由孩子的舅舅燒一壺水,泡上一杯清茶,放進一些冰糖,讓孩子象征性的淺嘗三口,再把孩子抱到大門外見見天地和萬物,由摩沛為孩子唱祝福的歌謠:“孩子,孩子,你滿月了,你喝了幸福的茶水和甜甜的糖水,你將來的生活也一定是幸福、甜美的。祝你一生一世幸福安康!”
(二)搭橋求福。孩子出生后,如果經常哭鬧或生病,父母就要為孩子舉行搭橋求福的儀式。在儀式中由摩沛唱:“請求哈尼天神和先祖賜福給這個孩子,讓他(她)健康幸福地成長,讓那些鬼怪遠遠地離去,同時,邀請天神和先祖到這里與孩子共進晚餐,這里已經擺下了美酒香茶等好吃的東西。”
(三)人生終結時。哈尼族認為人老辭世天經地義,沒有生死轉世的觀念,死者的靈魂一定會回到祖先的發育之地,與先祖們共同生活,去過另外一段人生。正因如此,老人一斷氣,就要馬上點燃三炷香、敬上三碗茶水和三杯酒,立即給死者凈身換衣。把尸體放入靈柩后,不管在家停靈多久都要時時倒茶、倒酒,敬奉于靈前,把死者看作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直到死者入土為安后才結束敬奉儀式。
(四)選寨址宅基地。過去,一個哈尼村寨如果經常發生災害或寨神樹枯死等現象,要舉寨搬遷。在準備蓋房子的地方先用鋤頭鏟平,再請摩沛到這里來念誦經文,一邊念誦經文,一邊還要在用鋤頭鏟平的這個地方的正中間埋下三個土碗,分別放入米、茶和蛋,再分別用三個土碗蓋住之后,就用土埋起來。三天后,再次請摩沛挖出,經認真查看再行定奪。若米被昆蟲爬過或吃掉,茶葉變霉或回潮,蛋變渾濁,則此地不可成為立家之所。若三樣物品都完好如初,就是一塊寶地。在建蓋房屋的過程中,主人要隨時煨煮煨釅茶款待工匠和幫忙的人們。
(五)樹寨門。換寨門是一項十分嚴肅的全寨性活動。換寨門時,每一戶男性公民都要參加,人們在摩沛的率領下,趕著一頭豬,拖著一條狗,抱著一只大公雞,提著茶水、酒、煙、米、香炷等祭品到舊寨門前去磕頭誦經,虔誠地獻上祭品,以期能夠實現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愿望。祭新寨門時,摩沛要把祭祀中用的茶水、酒、米等輕輕地撒向跪在寨門前的民眾的頭和身上,象征著人們在新的一年里將會有福有祿,身體安康。
(六)甫瑪突。“甫瑪突”又叫“昂瑪突”或“艾瑪突”,是哈尼族最重要的節日和祭祀活動,沉淀和承襲了哈尼族社會活動的方方面面,涉及內容廣泛、參與人員眾多、場面極為熱鬧又十分神秘和嚴肅。祭祀時不能缺少的物品是茶水、酒和香炷。這三樣主要供品中,總是先獻上茶水,再獻上酒和香炷。
(七)瑪密瑪。“瑪密瑪”是哈尼話,指哈尼族文化傳承人摩沛在進入昏睡狀態下與哈尼先祖和活著的人所進行的對話,只有極少數摩沛具有這種能力。在進行“瑪密瑪”的場所必須擺有一張桌子和一張床,桌子上要擺放蒸制好的菜品,還有茶、酒、煙和煙筒。摩沛坐在桌子正中的上方席位,眾人圍桌而坐,輪流飲茶喝酒,盡情地唱著飲茶歌和喝酒歌:“茶,茶,茶,哈尼的茶,多好飲。酒,酒,酒,哈尼的酒,多好喝。”等摩沛酒足飯飽后,睡到床上,人們在床頭前面的桌上點三炷香,敬奉三杯茶和三杯酒,點一盞燈,如果在房屋內,要吹熄其余的燈,把門和窗子都關上。參與這項活動的人都要停止說話,只能靜靜地飲茶喝酒。漸漸地,只聽見摩沛念念有詞,有時激昂高歌,有時低聲細語,猶如天籟。
這時,摩沛已進入了“瑪密瑪”的最佳狀態,周圍的人只要一對一地提出問題,摩沛都能應答如流。周圍的人所詢問的問題,包括一個人從出生到目前的所有經過和對今后人生的種種預測,相關作答基本準確。
(八)侃撇島。“侃撇島”這一儀式充滿了喜慶歡樂,內容包括哈尼族誕生、祖先遷徙、英雄人物傳奇、畜禽馴化、五谷培育、村寨建設、子女撫育和對家庭的眷戀等,涵蓋了哈尼族生活的各個層面。這種儀式是在家里進行的,人們準備豐盛的飯菜,烤出了濃濃清香的煨釅茶,倒出了醇香四溢的小鍋酒,一杯又一杯的茶和酒下肚之后,由一位有威望的長者開口吟唱,人們符和著接唱,場面熱鬧非凡,歌聲不絕于耳,晝夜不眠,通宵達旦。
(九)叫魂送鬼。茶作為摩沛與祖先神靈鬼魂交往的特殊物品,是時時需要的,這就形成了“無茶不成祭”的祭祀規則。如摩沛在進行悅神或招魂驅鬼為主的祭祀時,必備的就是茶水、酒、煙、香炷、白棉線、蛋、米、大白株栗樹葉、桃樹葉和祭祀用的豬、狗、雞、鴨等畜禽,只有備齊這些物品和供品并虔誠的敬獻之后,摩沛才能吟誦經文和唱誦歌曲。
(十)祭祖。哈尼族對祖先有一種特別的敬畏心理,總認為祖先的靈魂在冥冥之中時時注視著活在世上的后輩兒孫,只要稍有不敬,就會怪罪下來。哈尼人在進餐前必須用茶水、酒和飯菜祭祖先之后才能動筷吃飯,在節慶時更是祭獻頻繁。祭祖活動時,首先要在正堂屋的祖宗柱前獻上三杯茶、三杯酒、三支煙、三炷香、三個蛋、三只母雞(先祭后殺),接著再到祖先的墳地里祭祀,所用的祭品和供品的數量跟在家里祭祀時是一樣的。
哈尼族跟茶葉結緣以后,經過漫長的演變形成了博大精深、含義廣遠、用途繁雜的茶文化,影響了民族精神、思想和社會生活。隨著茶馬古道的興起和哈尼族“下壩子”“走夷方”的增多,把以哈尼族為主要生產者生產出來的普洱茶傳播到了世界各地,香飄四海,影響了人們的飲食觀念和生產生活,成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產。
參考文獻:
[1]白玉寶.哈尼族天道人生與文化源流[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志[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4]云南省思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思茅縣志[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5]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志[M].中華書局,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