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摘要:簪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重要習俗,興起于秦漢,繁盛于宋元、明三朝,至清朝遽然式微,本文從收集、整理古代簪花的文獻入手,對簪花習俗進行初步的研讀,分析了中國古代簪花習俗發展經歷的三個階段。
關鍵詞:簪花;習俗;中國
一、秦漢至隋唐簪花習俗的興起
(一)簪花習俗普及最早記載出現在西漢初期的廣州
公元前196年,劉邦派陸賈說服趙佗歸降,陸賈在《南越行紀》記錄記載“南越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特芬芳者,源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橘北為枳異矣。彼之女子,以彩絲穿花心,以為首飾。”這是中國普及簪花習俗最早的記載。陸賈說的兩種花就是耶悉茗花(素馨)、茉莉花(茉莉)。
唐朝滅亡以后統治廣州是劉隱、劉巖建立的南漢政權,王宮里一個叫作素馨的妃子喜愛簪戴耶悉茗花,后宮佳麗競相效仿,后來廣州人將耶悉茗花叫作素馨花。
(二)中原簪花習俗的興起
簪花習俗進入宮廷,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劉邦的戚夫人每年九月九日都要頭插茱萸,曹丕《九日與鐘繇書》說“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茉莉從波斯傳入中國后很快就傳播到江南,《晉書》記載“三吳女子相與簪白花,望之如素柰,傳言天宮織女死,為之著服。”蕭綱寫道“茱萸生狹斜,結子復御花。遇逢纖手摘,濫得映鉛華。雜與鬟簪插,偶逐鬢細斜。”唐代簪花習俗的一個重要轉變是男子簪花,皇帝“賜花”成為對官員、進士褒獎的方式,唐懿宗賜宴新科進士于曲江,“便令戴花飲酒。”
文人接受簪花,劉緩在《看美人摘薔薇》寫道“釵邊爛漫插,無處不相宜。”王昌齡“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杜牧“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黃滔“免遭拽盞郎君謔,還被簪花錄事憎。”
百姓喜愛簪花,周昉《簪花仕女圖》中每位仕女前額發髻上簪花十一至六樹不等,鬤髻之間各簪牡丹、芍藥、荷花、繡球等花,右起第一人頭插牡丹花一枝,第四位是一個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紗衫的貴族女子,第五位貴婦人頭戴海棠花,頭飾及衣著極為華麗,最后一位貴婦髻插芍藥花。成都揚子山墓中出土女俑發髻正中簪一朵大菊花,兩旁還簪有數朵小花,成都永豐、天回山等地墓中出土的女俑也有類似的花朵。
二、宋、元、明簪花習俗的盛行
(一)簪花成為國家禮儀
《宋史》記載“文武百僚并簪花赴文德殿立班聽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有“親從官皆頂球頭大帽,簪花。”的記載。吳自牧《夢梁錄》描繪皇太后過生日“賜宰臣百官、衛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上易黃袍小帽,駕出再坐,亦簪數朵小羅帛花帽上。”
簪花制度進一步完善,一是所賜花色按官位高低有所不同,皇帝賜花百官,以羅花最貴,宰執以上官方可得之;欒枝次之,賜以卿監以上官;絹花賜以將校以下官。二是不同場合賜花也有區別,蔡絳《鐵圍山叢談》記載“國朝燕集,賜臣僚花有三品,生辰大燕,遇大遼使在庭,則內用絹昂花,蓋示以禮位,五祖宗舊程也。春秋二燕則用羅帛花,甚為美麗。至凡大禮后恭謝,上無節游春,或幸金明池、瓊林苑,從臣皆扈蹕而隨車駕。有小燕謂之對御,凡對御則用滴粉縷金花,……又賜臣僚燕花,率從班品高下,莫不多寡有數。”三是賜花的數量按官位高低有所區別,“其臣僚花朵,各位官序賜之。奉臣樞密使,合賜大花十八朵、欒枝花十朵;樞密使同簽書樞密使院事,賜大花十四朵、欒枝花八朵;敷文聞學士,賜大花十二朵、鑾枝花六朵;知閣官系正任承宣觀察使,賜大花十朵、鑾枝花八朵;正任防御使至刺吏,各賜大花八朵、欒枝花四朵;橫行使副,賜大花八朵、欒枝花二朵;侍制官,大花六朵、欒枝花二朵;橫行正使,賜大花八朵、欒枝花四朵;武功大夫至武翼,賜大花六朵;正使,皆欒枝花二朵;帶遙郡,賜大花八朵、鑾枝花二朵;閥門宣贊舍人,大花六剁;簿書官,加欒枝花二朵;閥門祗候,大花六朵、欒枝花二朵;樞密院諸房逐房副使承旨,大花六朵;大使臣,大花四朵;諸色祗應人等,各賜大花二朵;自訓武郎以下武器郎以下并帶職人,并依官序,賜花簪戴。”
王鞏《聞見近錄》記載“季春上池賜生花,而自上至從臣,皆簪花而歸。紹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始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宋真宗任命陳堯受為東京留守,賜宴時將自己頭上的牡丹花為陳堯受簪戴。楊萬里寫道“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牡丹芍藥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姜夔“六軍文武浩如云,花簇頭冠樣樣新,唯有至尊渾不帶,盡分春色賜群臣。萬數簪花滿御街,圣人先自景靈回。不知后面花多少,但見紅云冉冉來。”
明朝《續定大宴儀》規定“贊各就位百官就座,簪花訖,教坊司跪奏平定天下之舞。東西階下殿還幕次內,賜花,承受官引從人出,賜花亦如之,簪花畢,引從人復兩廊位立。”黃訓《皇明名臣經濟錄》記載“該宴官更衣立殿外俟上,至升座樂作,入拜進花,進酒跪俟上。飲訖,乃起即席簪花。”李建泰請纓平定李自成,“內臣為披紅簪花用鼓樂導尚方劍而出,建泰頓首謝且辭行。”明代還有外國使節簪花 “凡各國朝貢使臣到京……本司當該吏照數領花赴會同館簪帶,每年翠羅花,查庫內缺少先期行工部都水司造送貯庫應用。”
(二)舉行大赦天下儀式簪花
“大赦天下”是古代皇帝登基、更換年號、冊封皇后、立太子等重大喜慶日子赦免罪犯。“獄吏皆簪花鮮潔,聞鼓聲,疎枷放去。”、“以獄卒簪花仗門下,傳旨釋放。”
(三)新科進士簪花
王禹偁在宋太宗賜宴時簪戴皇上賜的杏花“登龍曾入少年場,賜宴瓊林醉御觴。爭戴滿頭紅爛漫,至今猶雜桂枝香。”王曾在考中舉人后“而今未說和羹用,且向百花頭上開”,希望自己也能簪戴皇帝御賜的鮮花,司馬光20歲考中進士時“獨不戴花”,最后很不情愿地簮了一枝。
明代規定殿試后“進士并各官皆簪花一枝。”《欽定續文獻通考》記載“出赴禮部簪花筵宴,……簪花筵宴,主考、同考各給表里出場,次日筵宴如前。”《欽定國子監志》有“簪花斟酒,一甲三名向上揖飲酒,三爵出,祭酒司業送至堂門內諸進士由堂西門入本監屬官接待簪花飲酒如前。”明代中舉也要簪花,孫鼎中舉后由于英宗被瓦刺軍隊俘虜,他對大家說“故事當簪花宴,今臣子枕戈之秋,不敢陷諸君不義。”《河南通志》記載“鹿鳴宴發榜,次早中試各舉人齊至督學衙門,脫藍換青,簪花披紅,詣府學謁拜文廟。”
(四)少數民族簪花
隨著中原大面積的國土被金軍占領,老百姓成為治下之民,金人、遼人都開始接受簪花。《遼史》有“賜花承受官引從人出,賜花亦如之,簮花畢,引從人復兩廊位立。”的記載。金國在冊封皇后的禮儀上也“會群官,會妃主宗室等,賜酒,設食,簪花,教坊作樂,如內宴之儀。”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大理國王段素興即位,每年春月都“以斗草簪花為樂”。
(五)文人簪花
北宋詩人梅堯臣在官場極不得志,晚年感嘆“六十無名空執筆,顛毛應笑映簪花。”韓琦任揚州太守時請王珪、王安石、陳升之賞花,“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為盛集,后三十年間,四人皆為宰相”。
司馬光步入官場后也喜歡簪花,“從車貯酒傳呼出,側弁簪花倒載回。風雨難期王事劇,未知休沐幾旬來。”52歲到66歲間隱居洛陽“切莫辭斟十分酒,盡從他笑滿頭花。”感嘆“盛時已過渾如我,醉舞狂歌插滿頭。”蘇東坡“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劉摯“不須吹落簪花帽,但愿常存漉酒巾。”黃庭堅“風前橫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賀鑄“簪花照鏡,客鬂蕭蕭都不準。”李新“層波窺客擘輕紗,隔窗隱隱見簪花。”王庭珪“無奈窮愁輙賦詩,對酒簪花能絕倒。”
南宋遷安杭州后文人簪花習俗進一步發酵:陸游“每憶嘉陵江上路,插花藉草醉清明。”周必大“臘寒猶半月,花已滿頭開。”范成大“寒食花枝插滿頭,蒨裙青袂幾扁舟。”趙師秀“把酒簪花彊自豪,花枝羞上阿翁髦。”魏了翁“才過結栁送貧日,又見簮花迎富時。”陳著“醉也從他兒女手,爭把菊,滿頭簪。”宋伯仁“寒食花枝插滿頭,長亭搔首晚悠悠。”劉秉忠“歌臺買酒閑消日,醉帽簮花老弄春。”方回“啖菜貧猶徤,簪花老自羞。”
宋末元初很多文人拒絕為蒙古人效忠,汪夢斗宋亡后不仕“杏頰簪花紅照樹,蟲絲羅巷書窺人。”何夢桂著書終老“庭下阿兒壽慈母,簪花拜舞笑牽衣。”董嗣杲干脆做了道士“西鄰女兒年將笄,雙髻壓頸簪花枝。”生活在金朝統治區的李俊民 “貌似葉紅皆被酒,頭如雪白也簪花。”
進入元朝后文人保持了對簪花的喜好。蘇志道在老師七十大壽時寫道“簪花當日今誰是,試向云籖閱舊章。”袁桷“簪花欲舞鳥啼急,放鶴初回蜨夢真。”張養浩“坡仙自謂達,亦說簪花恥。”唐桂芳“孫雛欣得筍,老子愧簪花。”王翰“空山悲落帽,短鬢懶簮花。”李裕“半醉簪花出杏園,玉驄嘶過五門前。”謝應芳“鎬京春宴醉簪花,步出都門駕小車。”周巽“翠蛾淡掃簪花對,素靨新勻倚樹看。”楊允孚“黃門控馬天街立,丞相簪花御苑回。”郭鈺“簪花不惜鬢毛斑,獨惜花前得意難。”張憲“知君老去風流在,長日簪花醉玉巵。”顧瑛的玉山草堂是文人雅集的場所“盡日無人見纖手,小屏斜倚笑簪花。”陶安“簪花小作杏園宴,贈以文錦榮歸旋。”
明代文人保持簪花習俗,楊基感嘆“醉里誤將裙作紙,老來羞以帽簮花。”李昱“簮花憐病客,把酒憶髙僧。”鄭真“插花須向少年頭,蒼鬢簪花不自羞。”解縉“烏帽簪花搖翠綠,金盤薦果間青黃。”楊榮“視草每教依玉幾,簪花常得侍瓊筵。”周用“老去風流敢自夸,開筵對客許簪花。”沈周在六十大壽時感嘆“山花笑我頭俱白,頭白簮花也當春。”陳獻章“花前酌酒笑未足,酒后簪花笑殺人。”吳非“居民晴著屐,市女晚簪花。”
(六)百姓簪花
宋元時期民間簪花風俗也達到頂峰。民眾在元宵、清明、端午、重陽等節日以及暢游、集宴、拜壽都是要簪花的。“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花。諺云: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從端午一直到六月初,大家都喜歡簪茉莉。“六月六日……,而茉莉為最盛。初出時,其價甚穹,婦人簪戴,多至七插,所直數十券,不過供一響之娛耳。”九月初九重陽節“必簪菊花”,為了冬天簪花,人們將春天盛開的酴醾夾在書中,冬天將干花簪在頭上叫作“花臘”。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杭州市民“四時有撲帶朵花,春撲帶朵桃花、四香、瑞香、木香等花。夏撲金燈花、茉莉、葵花、榴花、梔子花。秋則撲茉莉、蘭花、木樨、秋茶花。冬則撲木春花、梅花、瑞香、蘭花、水仙花、臘梅花。更有羅帛、脫蠟、像生、四時小枝花朵,沿街市吟叫撲賣。”
全國各地簪花以洛陽牡丹最為出名,“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記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洛陽風俗重繁華,荷擔樵夫亦戴花。”邵伯溫記載:“抵暮游花市,以筠籠賣花,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故王平甫詩曰:‘風暄翠暮春沽酒,露濕筠籠夜賣花。”王觀在《揚州芍藥譜》記載:“今洛陽之牡丹,維揚之芍藥,揚之人與西洛不渝,無貴賤皆喜戴花。”劉辰翁“客與溪翁無一事,但隨俗簪花含笑看。”魏了翁“民氣樂時天亦好,休休。為爾簪花插滿頭。”陳著“簪花記年時、多少詩朋酒伴,逢花醉、簪花舞。”劉克莊“做個太平民,戴花身健,催租符省。”鄭獬 “清明村落自相過,小婦簪花分外多。”趙葵“偷閑把酒簪花去,不似兒童笑語喧。”陳起“牧牛童子坐田頭,摘草簪花兩兩謳。”對簪花的熱愛成為宋代民眾生活幸福的一個表現。
三、清代簪花習俗式微
(一)簪花習俗刪繁就簡
清代宮廷簪花沒有文獻記載,只在地方性的儀式中偶見,郝玉麟在《福建通志》記載迎春“禮畢,簪花,上席,酒三巡……各官俱就拜位,各官俱簪花。”《欽定大清通禮》規定在祭祀窯神時“內務府管工各官咸朝服,簪花披紅。”
(二)科舉簪花習俗的變化
清代也有為新科進士簪花,《欽定大清會典》規定“與宴者皆簪花行禮。殿試傳臚設采棚于長安左門外,尹丞為一甲三進士簪花披紅,赴府宴畢以鼓樂送狀元歸第。”但沒有舉人簪花的文獻記載。
(三)文人簪花習俗的變化
進入清代以后就少有文人簪花的文獻記載。
(四)民間簪花習俗的變化
入清以后男子多不簪花,清初剃頭令規定男子只留金錢大小一片頭發,頭發蓄成細小辮子,稱為金錢鼠尾,嘉慶朝開始保留頭發面積有所增加,但只有手掌心大小,發辮流行豬尾,直到清末逐步演變為將頂發四周邊緣剃去寸許,中間保留發辮的式樣。乾嘉史學家趙翼在《陔馀叢考》中感嘆“今俗唯婦女簪花,古人則無有不簪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