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民族聲樂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通過積累各種類型的歌曲,來促進我們學習系統的完善與知識體系的構建。在學習地方民歌的過程中,陜北民歌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板塊。陜北民歌一直擁有著長足的發展,在時代的變遷中借鑒融合新的文化,使傳統文化在創新中得以繼承發展。在學習過程中,也不斷地啟發我們,讓我們擁有更與時俱進的思維方式,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表演形式。
關鍵詞:形式多樣;陜北民歌;情景趣味
一、前言
在我們學習聲樂的路途上,我們需要很多的積累,這些積累不只是在曲目的量上,還包括曲目的類型。我們經過接觸不同的體裁的歌曲,豐富我們的理論知識,建構更全面的知識體系,是我們游刃有余的運用身體樂器,從而更好地歌唱。
二、“形式多樣”的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是傳統的陜北地方民歌,有三種類型:勞動號子、小調和信天游。陜北民歌通常在勞動生產活動中產生,多描述陜北人民的社會生活。勞動號子通常是集體勞作時,邊干活邊唱的曲子,較著名的有《黃河船夫曲》《鄉里大嫂好吃嘴》《調來著》等;小調結構上比較規整,曲調也更委婉流暢,具有曲折細膩的特點,較著名的有《走西口》《三十里鋪》、《攬工調》等。信天游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曲調較為高亢、自由的高強,另一種是音調平緩舒展、較規整的平腔,較著名的有《腳夫調》《蘭花花》《人人都說咱兩個好》等。《崖畔上酸棗紅艷艷》也是一首信天游,作品以簡樸的歌詞描繪了陜北人民勞動生活中的趣事以及陜北姑娘面對心上人時的靦腆心里,描繪出一幅生動、可愛、詼諧的畫面。
三、演唱特點
(一)方言的準確性
眾所周知,不同的地區會有各自不同的方言。陜北亦有其獨特的方言,其特點是平舌翹舌滅有區分,所有的字都念平舌音;前后鼻音也沒有區分,所有的前鼻音都念后鼻音。那么在本作品中:“崖”不念“ya”而應念“ai”“我”不念“wo”念“e”“人”不念“ren”而念“reng”。使用疊詞也是陜北方言的特點,如:“紅艷艷”“酸溜溜”“甜絲絲”“叫咩咩”,這些疊詞的使用增強了歌曲的藝術魅力。另外有些字也要將其進行兒話,如“彎”念“彎兒”“絲”念“絲兒”。陜北民歌在發聲上位置要靠前,甚至聲音接近喊的感覺,共鳴也會相對弱些,所以演唱時真聲的比例要更多,假聲的比例要更少,從而演唱出一種以真聲為基礎的純樸又直、脆的歌聲。除此之外,襯詞的使用在陜北民歌中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哎喲”“哎喲喲喲”出現了多次,這種語氣化的襯詞給人以親切之感,也是歌詞更加口語化,為作品增添了生活氣息。
(二)咬字清晰度
在演唱民歌的時候,語言的清晰度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語言清晰則要注重我們的咬字、吐字,這也就涉及我們演唱中唇、齒、舌、喉的配合。根據鋪面標記,歌曲為熱情、歡快地,在速度上也會稍快,所以在演唱中,我們的臉唇要非常積極,以微笑的表情保持笑肌地抬起;在咬字的過程中,我們的門牙要進行速度較快的阻氣,保證舌頭的靈活性以及喉頭低位置的穩定。由于速度較快,要求我們要保證氣息的穩定與通道的通道的統一。在演唱襯詞“哎喲喲喲喲喲喲”時,“喲”同字不同音,因此在演唱時應注意保證咬字的顆粒感與彈性,從而使音樂更加靈動、形象。
(三)情景趣味性
通觀歌曲的歌詞,不難發現歌詞是對一些場景的描述以及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的描寫。首先第一段歌詞揭示了一天清晨,我和拉羊的哥哥摘完瓜后,發現要按上的酸棗都熟了,于是去打酸棗,打下的酸棗女主人公嘗了一口,被酸的發出了感嘆。第二段主要透過描寫女主人公心理活動與羊兒的叫聲,來將羊兒的行為擬人化,似乎是在嘲笑女主人公似的,隨后引出了女主人公對哥哥的愛戀之情。所以在演唱時,應注意對人物形象的刻畫與場景的表現,如在演唱“我悄悄地走過去,把酸棗放嘴邊”時,演唱者可以稍稍向前走一兩步,隨后手上仿佛拿著一顆酸棗,放在嘴邊嘗一口,再接到“哎喲酸不溜溜甜”時,在演唱上帶有說話的語氣,近似說著唱,這樣使音樂更富有親切感,形象的塑造也更加生動。
(四)唱腔的運用
由于陜北人粗狂、豪放的性格,因此陜北民歌中旋律會較為直暢,常有大起大落的起伏感。因此,在演唱時,常因地處理要處理成直長音。當然長音的處理如果在強弱上一成不變會是音樂顯得枯燥無味,所以,在長音時,我們可以進行漸強、漸弱、先漸強后漸弱的處理。襯詞襯腔也是陜北民歌的重要特點。襯詞在歌曲中起到抒發情感、渲染氣氛、增加娛樂性的作用。在歌曲中,襯詞“哎喲”是一種日常生活中情感的自然流露,再延長是應唱的巧兒脆、快而響。另外,歌曲中的“前彎”“崖畔”“落下”的旋律出現一些跳進的音程時,還會使用到滑音的演唱,在演唱滑音時我們會運用到上滑音、拋腔、大滑音等技巧,將音樂唱出棱角,唱出細膩的韻味,表現出喜悅的心情。演唱時氣息要富有彈性,是音色圓潤自然。
四、總結
在聲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著力研究作品,深入其背景、文化、地方特色與習俗,從而提升我們自身的音樂素養。在學習地方民歌的過程中,我們領略了更多優秀的傳統文化,也使得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汪晨瑋,何洋.陜北民歌《三十里鋪》的藝術特色與演唱分析[J].藝術評鑒,2019(16):34-35.
[2]劉朋香.淺析陜北方言在陜北民歌中的運用[J].黃河之聲,2019(20):23.
作者簡介:宋志超(1999-),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華南師范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