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日益發展,多媒體技術不斷升級,數字媒體藝術以其獨特的表現形式以及立體生動的傳播方式而備受大眾喜愛。同時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成了傳統文化宣傳的重要載體。基于此,本文對當下中國傳統藝術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的運用進行探析,分析了中國傳統藝術元素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傳統藝術;數字媒體藝術;設計
一、引言
數字媒體藝術同常見的音樂藝術、繪畫藝術以及舞蹈藝術一樣,同屬于藝術門類。數字媒體藝術主要是通過多媒體設備以及信息化手段實現的,其作品是一種融合了藝術元素與多媒體技術的操作成果,比如宣傳短片、數字動畫等。總之,數字媒體藝術就是通過數字媒體與互聯網等工具來實現藝術作品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對設計者的藝術設計要求較高,同時還要求其具備熟練的多媒體操作技能。
二、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特點
(一)交互性
在傳統藝術設計中,藝術作品一經完成就難以修改,并且作品欣賞者對于傳統藝術設計的反饋效果也是比較慢的。數字媒體藝術在進行設計時綜合考慮用戶的感受,較好地實現了用戶與作品之間的交互溝通。比如各類電視劇中的實時彈幕評論,均是對數字媒體藝術交互性的實際展示。
(二)虛擬現實性
虛擬現實性是數字媒體藝術有別于傳統藝術的最大特點。設計者可以利用先進的VR技術構建全新的場景。這個特點能夠在時下諸多的數字媒體藝術作品中得到充分體現,比如,電影《指環王》中的中土世界,以及電影《紫禁城》中所展示的紫禁城全貌,這些均是借助于虛擬現實技術實現的場景虛擬。
(三)融合性
數字媒體藝術可以突破傳統藝術的界限,借助于先進的數字技術實現動靜結合,打造傳統藝術與先進科技的完美結合體。其中的一大典型便是數字媒體藝術作品《清明上河圖》,其借助數字技術實現了畫中人物的動態化,同時配以古典音樂以及柔和燈光,在用戶的面前展示出了一幅如癡如醉之景。
三、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運用中國傳統藝術的不足
(一)缺乏創新
實現中國傳統藝術與數字媒體藝術的完美融合是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的重要課題。盡管當下的中國傳統藝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領域,但是總體看來,這些設計大都缺乏創新,多以模仿為主,有的設計只不過是在顏色或者符號上發生了更改,同原有設計相比較存在較大的抄襲嫌疑,甚至有些設計全部照搬,完全沒有考慮到本國文化的特殊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的應用顯得格格不入,難以達到基于中國傳統藝術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要求。
(二)形式主義,忽略主題
雖然當今的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趨勢是實現數字媒體藝術與中國傳統藝術的融合,然而當前我國許多設計者只是實現了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簡單應用。比如直接在設計作品中添加水墨暈染元素或者剪紙圖案等,這種設計方式與融合理念背道而馳。這種設計形式不僅難以凸顯設計主題,還會增加整個作品的凌亂感。較為常見的就是當下設計師對中國傳統藝術元素的濫用,比如祥云、青花瓷等元素,大量作品不加以區分主題,一貫通用。
四、新時代背景下數字媒體藝術設計運用中國傳統藝術的創新對策
(一)注重內容創新,體現民族特色
中國傳統藝術豐富多彩,數字媒體藝術在運用中國傳統藝術元素時應該根據作品主題選擇契合的元素。因而設計者需要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創新傳統文化上下功夫。只有設計師本身對傳統文化較為熟悉,才能對其進行選擇,并實現一定的創新,同時與自己的作品主題相搭配,此外中國的傳統文化具有民族特色,設計師在進行作品設計時需要考慮作品的民族性表達。
(二)凸顯主題,融合多元化藝術元素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媒體藝術實現了它的跨越式轉變,使得中國傳統藝術元素更好地滲透其中。中國的傳統藝術復雜多樣,因而設計師在進行作品設計時應該考慮藝術間的結合,凸顯多元化的設計主題,如同時運用皮影元素、水墨元素以及彩陶元素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傳統藝術的設計運用不僅是符號或圖案的直接使用,更多的是在于意境的體會,表達其蘊含的文化精髓。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數字媒體藝術作為一種新穎的藝術表現形式,帶有鮮明的文化印記。包括皮影、彩陶以及水墨等在內的傳統藝術,展現出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融入這些傳統藝術元素,能夠彰顯華夏的燦爛文明,對于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孔成.數字媒體環境下中國畫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8,39(06):53-55.
[2]袁海明.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文化傳播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17(04):238-240.
[3]穆冰玉.在數字媒體藝術中應用皮影藝術的對策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6(03):59-60.
[4]何帥.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中的中國元素的應用[J].藝術研究,2017(01):192-193.
[5]王緋.中國元素的數字化藝術設計與實踐應用研究[J].中國包裝,2018,38(04):38-41.
作者簡介:趙政,山西農業大學。